
地方政府發展部長倪可敏造訪大山腳,宣布撥款2400萬令吉提升大山腳市區巴刹和附近一帶基本設施,包括改造“巴刹樓上”老建築,在附近建多層泊車場及人行道打造20分鍾都市。
部長在記者會上稱,有嘉賓對他形容這筆撥款有如“大紅包”;的確,大山腳難得有來自中央政府的撥款,以前中央還不是“自己人”時,要得到如此大筆的撥款簡直難如登天。
隻是,這次的大紅包都集中在大山腳市區,而大山腳除了市區以外,其實還有許多外圍地區需要獲得重視,尤其公路建設。
比如,往返於大山腳和居林的居林路,多年以來因車流激增,許多瓶頸路段造成交通嚴重堵塞,上下班時段苦不堪言。
然而該處的提升,卻又礙於兩旁不少屋子,由於需大筆資金征地導致該處的提升一直作罷;此外,大山腳市區通往峇東埔的丹那烈路,同樣狹窄及易引起車龍。
再來,住宅區、商場林立的阿爾瑪,威中的經濟與工業重鎮武吉敏惹,還有新興工商單位雲集的武吉丁雅等地區,銜接上述3地的檳怡大道是聯邦公路,多年來苦苦等待中央的“大紅包”來加寬道路或提升打造高架天橋,解決堵車問題。
除了上述路段,該路通往柔府汽車城、北賴工業區的要道也常大堵車。
近年來,大山腳許多道路長期狹窄易引起堵車,已變成名副其實的“塞車城”,上下班時段、學校上課放學時車流多易堵塞,若是佳節假期遊子返鄉,稍微多些車輛湧入這小山城,打開穀歌地圖實時檢查交通流量,道路隨時出現“紅彤彤”景象(到處堵塞)。
大山腳不隻要中央政府的紅包,也渴望得到州政府的紅包,更不計紅包的“大小”:大至加寬道路、建造高架天橋,小至修改道路設計、改善瓶頸,不管是聯邦公路、州際公路,都迫切需要大筆撥款來提升公路基本設施,解決長期困擾大家的交通堵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