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物價高漲的時代,如果可以買到比市價低30%的必需品,許多人一定感恩戴德。
尤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不斷漲價的各種食材日常用品,隻要有任何一個地方打著便宜賣的旗幟,肯定會吸引不少人蜂湧而至。
不為什麽,隻為能省就省。
與前朝政府一樣,力求穩定票源與支持力量的團結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也把其中一個焦點放在降低生活成本。
其中一個措施,是撥款1億令吉在222個國會選區推行“關愛促銷”,售賣比市價低30%的必需品。
這項政策 ,在馬幣貶值丶原料漲價丶運輸費漲價等因素,導致雞肉丶雞蛋丶蔬菜不時皆漲的時刻,真是如同及時雨。
不過,買到比市價更便宜30%的必需品,不等於能夠抑製漲風。
這幾天到小販中心打包時,就看到這樣的一慕。
一名小販因為顧客要求辣椒另外放,配料另外放時,當場臉色大變,顧客一離開就直接向排在後方的顧客訴苦。
這名小販說,“現在樣樣漲價,什麽也漲,還要料另外放,又要多浪費塑料袋,如果多收錢又投訴。”
如何看待小販的怨言?
即使“關愛促銷”能夠讓人民,購買到比市價便宜30%的必需品,但隻要原料一直漲,做生意的,不論是大商家也好,小販也罷,在他們無法再承擔原料漲價帶來的壓力時,一樣會將成本轉嫁。
當國內貿易及生活成本部推出“愛心菜單”時,不少人在歡迎之餘,也會在問,一年後,還有多少名參與的商家,一年後依舊會推出5令吉的“愛心菜單”?若原料漲價根源未舒緩 ,“愛心菜單”會不會出現“縮水”?
同樣的,讓人民能夠購買比較便宜必需品的“關愛促銷”,又能“頂”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