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檳城消費人協會調查檳州菜市,揭發有小販使用不準確的秤賣菜來多賺。
該會揭露,一些秤的校準貼紙也貼在消費人看不到的一面(法令規定必須讓消費人看到),此外大多數商販使用的秤儀表盤上的指針,都不是從“0”開始,有的儀表盤表面也肮髒到隻有小販自己看得清楚。
國內貿易與生活成本部應正視上述情況,也應調查所謂蔬菜貴,是否其中一部分原因便是菜販通過上述手法多賺而導致?
不負責任的菜販除了使用失準的秤,有的還會使“小動作”多賺,比如秤蔬菜時拿著蔬菜的手,沒完全移開而有“加重”之嫌,迅速拿起蔬菜就喊出一個價格,又或者匆匆秤一下就迅速拿起蔬菜喊價,消費人連看秤一眼的機會都沒。
別看小賺那麽一點點,一天丶一周丶一個月下來積少成多數目就很可觀,反正顧客一個星期裏才上巴刹買菜一丶兩次,且菜價時時刻刻都在變動,根本分辨不出或感覺不出,本周買和上周買的量和價格究竟相差多少。
有人建議,在巴刹擺放一個秤,讓顧客覺得受到不公待遇時可自行秤蔬菜以顯公正公平,但顧客又怎知蔬菜的時價?蔬菜的價格隻有菜販自己才懂,也隻有他們自己最清楚,有無憑良心賣菜?
當然,巴刹任何不公不義之事,政府都需要人民舉報以立案調查,但很多時候是消費人息事寧人,覺得隻要價格沒貴太離譜,讓對方小賺無妨,可就是這種“好心”縱容不負責任小販的行為。
威省市政廳鼓勵民眾城市務農,除了讓社區達成糧食自給自足,其中一個目標是解決蔬菜飆漲問題,改善人民經濟,短期內不會實現,因大部分人習慣到菜市采購日用糧食。
現階段,政府還是必須嚴厲監督菜市的銷售,確保沒有小販從中賺取暴利,才能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當然消費者也不要再縱容這些“小動作”多多,投機取巧多賺的菜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