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今日北馬 > 威省

稻农

稻米收成

文 文 文

【今日北马头条】 不止种稻 也种水果 养燕 打散工 文蒙里玛稻农逆境求存

(北海24日讯)路不转,人转!气候因素,稻种杂糅,稻米产量不如以往,如今除了种稻逆境求存,也需“变通”拓展其他事业,否则生活难以维持。

张灿均和文蒙里玛乡管会秘书陆光龙,拥有丰富的种稻经验,但他们知道不可能独守一亩三分地,必须另辟蹊径。

种稻是靠天气吃饭的行业,文蒙里玛稻农逆境求存。
“无人机”虽然贵,一台价值要5万令吉左右,但快充及续航能力佳,可为稻农节省许多施肥洒药的时间,且进行工作时可以很均匀。(档案照)
张灿均。

张灿均受访时坦言,种稻是靠天气吃饭的行业,随着气候变迁,与以往大相径庭,因此他知道需要做出改变了。

他在2007年,开始学习养燕,由于文蒙里玛的燕子比较多,而燕子与稻田之间有着生态的环扣,因此他就在自家田园搭起燕屋,学习养燕,增加收入。

这是张灿均的果园,会应季种植水果。
张灿均自家种植的火龙果。

此外,他也在早些年学习种植水果,拥有不大不小的果园,里头种植了火龙果、菠萝蜜、番石榴等。

他认为,无论在任何行业,都要有一技傍身,或者变通另寻出路,否则日子无以为继。

陆光龙。

另外,陆光龙也透露,他除了种稻之外,也会去外面打散工,以便维持生活。

他感慨,总要有工作,才可以应付生活、赚取额外收入。

据悉,张灿均拥有30英亩的稻田,也向他人租借20英亩的土地。

陆光龙家族则有数十英亩的稻田,同时也向人租借15英亩田地。

稻米的收成分为2季,即一年只收成2次。

稻种杂糅 收成不如以往好

杂糅的稻种,种植的米粒不健康,冀农业部可以关注稻种的品质,以便可以种植优质米粮,打好品牌。

张灿均和陆光龙指出,稻谷由农业局所提供,但稻谷品质杂糅,种出来的稻米品质受影响,而且也不甚健康。

稻谷的品质非常重要,一个优质饱满的稻米,必然是好稻谷种成。

陆光龙说,由于受到气候不稳定影响,稻米的收成不如以往来得多,今年除了面对气候因素,加上稻种的问题,收成恐怕会越来越少,预计会少超过50%。

他们希望农业局可以关注稻种问题,并与当地农民一起了解稻米种植,共同努力为本地种出优质的稻米。

文蒙里玛 年轻

据了解,文蒙里玛一带的70%老龄化,即60岁以上的长者至今仍默默耕耘,年轻人都外流了。

而张灿均的儿子张家杰(33岁),是当地少数年轻的。他帮助父亲学习种稻,自21岁起跟着父亲务农。

张家杰原本学厨,随着父亲年岁渐长,因此回家帮助父亲,这些年来,他对于种稻颇有心得,而且也有浓厚的兴趣。

张家杰。
张灿均(右)展示帮助他们家稻田施肥洒药的“无人机”。
这是收割机,在收成稻米时,节省了许多人力和时间。

他说,当代种稻技术已经发达,不像父辈那般全靠人手操作,当代还有犁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甚至还有“无人机”帮忙施肥洒农药,非常有效率,只是种田需要承受日晒雨淋。

退休农民 转租田地免荒废

陆光龙披露,当地农民退休,田地都会以出租的方式转租给其他人;若租不出去也是成为荒芜土地。

“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加入种稻行列,是以承包商方式进行,比如承包插秧或收割,以服务形式为提供服务。”

他说,虽然有年轻加入,但算少数,不过前景是乐观的,因此希望年轻人可以尝试加入这个行业,为国家的粮食出一分力。

张灿均感慨,当地年轻人从事种稻行业,屈指可数,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毕竟农业也是长远的事业,更何况现在种植科技发达,可以更有效率完成务农。

报导/摄影:黄意婷

↓↓更多新闻↓↓

稻农逆境求存">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稻农

稻米收成

相关文章

道菲:拨10亿提升设施 政府关注稻米领域

不仅炎热问题 多因素影响 稻农本季收成

稻谷价跌 福利被忽略 再有50名稻农请愿

百名稻农和平请愿 盼政府提高本地白米顶价

稻谷收购价 1700减至1250 吉甘光暹稻农和平示威

冒充执法员行骗 稻农被判监禁逾26年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