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4日讯)路不转,人转!气候因素,稻种杂糅,稻米产量不如以往,如今稻农除了种稻逆境求存,也需“变通”拓展其他事业,否则生活难以维持。
稻农张灿均和文蒙里玛乡管会秘书陆光龙,拥有丰富的种稻经验,但他们知道不可能独守一亩三分地,必须另辟蹊径。



张灿均受访时坦言,种稻是靠天气吃饭的行业,随着气候变迁,稻米收成与以往大相径庭,因此他知道需要做出改变了。
他在2007年,开始学习养燕,由于文蒙里玛的燕子比较多,而燕子与稻田之间有着生态的环扣,因此他就在自家田园搭起燕屋,学习养燕,增加收入。


此外,他也在早些年学习种植水果,拥有不大不小的果园,里头种植了火龙果、菠萝蜜、番石榴等。
他认为,无论在任何行业,都要有一技傍身,或者变通另寻出路,否则日子无以为继。

另外,陆光龙也透露,他除了种稻之外,也会去外面打散工,以便维持生活。
他感慨,总要有工作,才可以应付生活、赚取额外收入。
据悉,张灿均拥有30英亩的稻田,也向他人租借20英亩的土地。
陆光龙家族则有数十英亩的稻田,同时也向人租借15英亩田地。
稻米的收成分为2季,即一年只收成2次。
稻种杂糅 收成不如以往好
杂糅的稻种,种植的米粒不健康,稻农冀农业部可以关注稻种的品质,以便可以种植优质米粮,打好品牌。
张灿均和陆光龙指出,稻谷由农业局所提供,但稻谷品质杂糅,种出来的稻米品质受影响,而且也不甚健康。

陆光龙说,由于受到气候不稳定影响,稻米的收成不如以往来得多,今年除了面对气候因素,加上稻种的问题,收成恐怕会越来越少,预计会少超过50%。
他们希望农业局可以关注稻种问题,并与当地农民一起了解稻米种植,共同努力为本地种出优质的稻米。
文蒙里玛 年轻稻农少
据了解,文蒙里玛一带的稻农70%老龄化,即60岁以上的长者至今仍默默耕耘,年轻人都外流了。
而张灿均的儿子张家杰(33岁),是当地少数年轻的稻农。他帮助父亲学习种稻,自21岁起跟着父亲务农。
张家杰原本学厨,随着父亲年岁渐长,因此回家帮助父亲,这些年来,他对于种稻颇有心得,而且也有浓厚的兴趣。



他说,当代种稻技术已经发达,不像父辈那般全靠人手操作,当代还有犁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甚至还有“无人机”帮忙施肥洒农药,非常有效率,只是种田需要承受日晒雨淋。
退休农民 转租田地免荒废
陆光龙披露,当地农民退休,田地都会以出租的方式转租给其他人;若租不出去也是成为荒芜土地。
“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加入种稻行列,是以承包商方式进行,比如承包插秧或收割,以服务形式为稻农提供服务。”
他说,虽然有年轻稻农加入,但算少数,不过前景是乐观的,因此希望年轻人可以尝试加入这个行业,为国家的粮食出一分力。
张灿均感慨,当地年轻人从事种稻行业,屈指可数,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毕竟农业也是长远的事业,更何况现在种植科技发达,可以更有效率完成务农。
报导/摄影:黄意婷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