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簡
APP
主頁 > 今日北馬 > 威省

稻農

稻米收成

文 文 文

【今日北馬頭條】 不止種稻 也種水果 養燕 打散工 文蒙裏瑪稻農逆境求存

(北海24日訊)路不轉,人轉!氣候因素,稻種雜糅,稻米產量不如以往,如今除了種稻逆境求存,也需“變通”拓展其他事業,否則生活難以維持。

張燦均和文蒙裏瑪鄉管會秘書陸光龍,擁有豐富的種稻經驗,但他們知道不可能獨守一畝三分地,必須另辟蹊徑。

種稻是靠天氣吃飯的行業,文蒙裏瑪稻農逆境求存。
“無人機”雖然貴,一台價值要5萬令吉左右,但快充及續航能力佳,可為稻農節省許多施肥灑藥的時間,且進行工作時可以很均勻。(檔案照)
張燦均。

張燦均受訪時坦言,種稻是靠天氣吃飯的行業,隨著氣候變遷,與以往大相徑庭,因此他知道需要做出改變了。

他在2007年,開始學習養燕,由於文蒙裏瑪的燕子比較多,而燕子與稻田之間有著生態的環扣,因此他就在自家田園搭起燕屋,學習養燕,增加收入。

這是張燦均的果園,會應季種植水果。
張燦均自家種植的火龍果。

此外,他也在早些年學習種植水果,擁有不大不小的果園,裏頭種植了火龍果、菠蘿蜜、番石榴等。

他認為,無論在任何行業,都要有一技傍身,或者變通另尋出路,否則日子無以為繼。

陸光龍。

另外,陸光龍也透露,他除了種稻之外,也會去外面打散工,以便維持生活。

他感慨,總要有工作,才可以應付生活、賺取額外收入。

據悉,張燦均擁有30英畝的稻田,也向他人租借20英畝的土地。

陸光龍家族則有數十英畝的稻田,同時也向人租借15英畝田地。

稻米的收成分為2季,即一年隻收成2次。

稻種雜糅 收成不如以往好

雜糅的稻種,種植的米粒不健康,冀農業部可以關注稻種的品質,以便可以種植優質米糧,打好品牌。

張燦均和陸光龍指出,稻穀由農業局所提供,但稻穀品質雜糅,種出來的稻米品質受影響,而且也不甚健康。

稻穀的品質非常重要,一個優質飽滿的稻米,必然是好稻穀種成。

陸光龍說,由於受到氣候不穩定影響,稻米的收成不如以往來得多,今年除了面對氣候因素,加上稻種的問題,收成恐怕會越來越少,預計會少超過50%。

他們希望農業局可以關注稻種問題,並與當地農民一起了解稻米種植,共同努力為本地種出優質的稻米。

文蒙裏瑪 年輕

據了解,文蒙裏瑪一帶的70%老齡化,即60歲以上的長者至今仍默默耕耘,年輕人都外流了。

而張燦均的兒子張家傑(33歲),是當地少數年輕的。他幫助父親學習種稻,自21歲起跟著父親務農。

張家傑原本學廚,隨著父親年歲漸長,因此回家幫助父親,這些年來,他對於種稻頗有心得,而且也有濃厚的興趣。

張家傑。
張燦均(右)展示幫助他們家稻田施肥灑藥的“無人機”。
這是收割機,在收成稻米時,節省了許多人力和時間。

他說,當代種稻技術已經發達,不像父輩那般全靠人手操作,當代還有犁田機、插秧機、收割機等,甚至還有“無人機”幫忙施肥灑農藥,非常有效率,隻是種田需要承受日曬雨淋。

退休農民 轉租田地免荒廢

陸光龍披露,當地農民退休,田地都會以出租的方式轉租給其他人;若租不出去也是成為荒蕪土地。

“我們這裏的年輕人,加入種稻行列,是以承包商方式進行,比如承包插秧或收割,以服務形式為提供服務。”

他說,雖然有年輕加入,但算少數,不過前景是樂觀的,因此希望年輕人可以嚐試加入這個行業,為國家的糧食出一分力。

張燦均感慨,當地年輕人從事種稻行業,屈指可數,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畢竟農業也是長遠的事業,更何況現在種植科技發達,可以更有效率完成務農。

報導/攝影:黃意婷

↓↓更多新聞↓↓

稻農逆境求存">

高興
高興
驚訝
驚訝
憤怒
憤怒
悲傷
悲傷
關懷
關懷

稻農

稻米收成

相關文章

道菲:撥10億提升設施 政府關注稻米領域

不僅炎熱問題 多因素影響 稻農本季收成

稻穀價跌 福利被忽略 再有50名稻農請願

百名稻農和平請願 盼政府提高本地白米頂價

稻穀收購價 1700減至1250 吉甘光暹稻農和平示威

冒充執法員行騙 稻農被判監禁逾26年

本网站将存储和使用您的 Cookie 数据,以改善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
同意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