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城中最夯的課題,除了是屬於政治課題的“檳行動黨醞釀倒曹”傳聞外,另外一個熱門課題莫不如是南部填海計劃了。
南部填海計劃拖拉了一個選舉之久,終於來到最後一裏路,環境影響評估報告(EIA)已通過,隻要再通過環境管理這一關,就立馬展開填海工程。想當然爾,這項宣布必然引起環保人士、漁民及非政府組織的抗議和憤怒。
也許這批人士或組織之所以會憤怒,或許是前中央政府給了他們一個希望,認為這計劃有機會過不關。加上,當時峇東埔前國會議員更是與漁民站同一陣線,反對這項填海計劃。雖然該國會議員輸掉了本屆大選,可是如果她這次再挺身而出與漁民敵愾同仇,即使該計劃還是照走,但是她“雖敗猶榮”。
然而,到目前為止,依然不見伊人倩影,不禁令人多想當時她的反對,是不是為了選票?
政治人物很喜歡給選民希望,因為有希望才有選票。不過,不少時候,政治人物如果是為了選票,而胡亂給選民假希望,小心希望變票房毒葯。
就如首相的敦阿都拉在新春期間宣佈要送給檳城人3大禮,最後變成選民對國陣的“希望”變成“絕望”。
同樣的,當年前首長宣布南部填海計劃時,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賣地資助檳城交通大藍圖,包括了輕快鐵。但是,今天南部填海計劃的主要“責任”卻變成了增加州政府土地、製造工作計劃等。
中央政府這邊一批EIA,那邊交通部長就宣布中央政府同意撥款落實輕快鐵。現在既然有了中央政府的撥款,那麽還需要填海來資助輕快鐵嗎?
填海課題演變至今,禁不住要問:填海到底是為了什麽呀?千萬別是為了要讓自己的政績再添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