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30日訊)曾經站在前線,為障友發聲的檳城殘障人協會前主席陳環湖,近年來受病魔纏身,加上疫情爆發而足不出戶,但他依然堅持夢想,右手撐左手,每日作畫。
走過70載歲月,陳環湖人生可謂跌宕起伏。他自小對畫畫有莫名喜愛,在3歲時罹患小兒麻痹症,從此必須坐在輪椅上生活,但他並未就此自暴自棄,最終,成功獲得理科大學美術係與人文碩士學位。
攝影:李琪雯
他後來也擔任Pallas鞋公司設計師。然而,生活並未就此寬待他,他於2004年患上第三期大腸癌,抗癌成功後卻再於2009年罹患肺炎,並讓他徹底失去掌控雙手能力。

奈何天意弄人,近年,他患上小兒麻痹症症候群(Post polio syndrome,PPS),必須戴著呼吸器面罩(BiPAP)及氧氣機,身體孱弱,需要更多休息。
陳環湖接受《中國報》專訪時說,他從不放棄畫畫,雖然有病痛在身,但仍堅持每日撥出2小時作畫。
“我還嚐試以短線條與點作畫,最終完成一幅幅讓人驚歎不已作品。”

這輩子幾乎都與病魔纏鬥,陳環湖卻活得通透豁達,即使身體抱恙限製出行,似乎將他與外邊世界隔絕,但他卻有著豐富內心世界。他依靠著現代科技,用其獨有方式看世界丶理解世界,不與社會脫節。
除堅持畫畫以外,陳環湖甚至還開設TikTok頻道,不時上載他在家中作畫過程,近期還加入個人“TalkShow”,靠著TikTok向外界分享對特定事物個人見解。
致力為社會發聲
陳環湖年輕時熱心社運,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欠奉,他雖然無法全身心投入,但面對社會議題,他學習用現代化方式發聲。

檳州政府此前提出倡議,打造樂齡友好城市,陳環湖對該建議樂見其成,他說,他之後會在其個人TikTok,推出相關內容“TalkShow”,分享個人見解與經驗,檳州政府或許可作為參考。
“無障礙環境已經做了很久,但有些地方還是有不足,我們要慢慢給州政府時間修改,殘障與樂齡人士要懂得如何與州政府配合,這些問題都不是一天一周就可以解決。”
他讚賞檳州政府,在其任職時提出問題,都會快速得到反饋。他也認為,有時某些無障礙設施不適用,是因為設計師對無障礙設施並不了解。
“雖然已經有指南讓有關方遵從,但有時做出來的成品不理想,但也不能立刻叫他們拆掉,這些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看到最明顯進步是殘障人士泊車位。”

他說,若障友希望得到便利,必須學會與當局溝通。
他也提及,在檳城邁向樂齡城市之際,除了基本設施非常重要,也要為樂齡人士心智做準備,比如可以推出課程讓他們與時並進,學習科技如使用智能泊車係統等。
“州政府是否可考慮開設免費班?每個月一次並提供茶點等吸引老人參與。”
他說,樂齡友好應成為一種文化,而不僅局限於馬路丶廁所丶泊車位等設施。

疫情足不出戶
陳環湖自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就足不出戶,他坦言,因擔憂後遺症,因此至今並未注射任何疫苗。
“我推掉所有邀請丶演講或會議,平時僅靠著WhatsApp與人聯係,外人接觸非常少,算是和社會脫節。”

他分享日常生活時說,他每日早上會很遲醒來,享用過午餐後就開始作畫,下午4時至5時就會休息,直到晚間7時30分起床用晚餐,到10時就又再上床休息。
“躺在床上會讓身體較舒服,我躺著會用手機看新聞,關注全球局勢與社會動態,雖然因行動無法出門,但還是要關心世界時事。”
陳環湖常從這些內容中,汲取靈感用以作畫,他直言“生活就是靈感”。
他也將各種現象與問題,如戰爭丶金融危機丶政治亂象丶各國紛爭等,融入到畫中並希望能引發思考。
“畫畫讓我反思丶反想,當社會在進步,生活該是怎樣,意義又是什麽?那些虛幻,是不是對生命很重要?”
陳環湖畫作風格主打隨心所欲,雖然還是以點和線做主軸,但他其實更傾向中西合璧。
“早期時,我喜歡畫風景丶建築與植物花卉,但如今,我更希望透過畫畫,關注一些人們所忽略社會與時事議題,包括為弱勢群體發聲。”
他也曾開過幾次畫展,但坦言現在更喜歡畫小品。
他也感謝在理大就讀時,那些藝術訓練為他打下良好基礎,加上後期從事鞋子設計,讓他因身體而無法作畫,再重拾畫筆時仍然未有生疏。
“現今社會不注重文人丶不注重畫家,都是向商業化靠攏丶為了賺錢,藝術有很多層次,但被資本蠶食很多文化,傳統越來越不受歡迎,包裝要美可文化卻慢慢在退化。”
他也崇尚“活到老,學到老”,即使再無法踏出家門,卻會上網與同好交流研究,也用網絡學習最新藝術知識丶美術器材等。
陳環湖自詡是理智的人,不僅搞藝術也搞社運,他憶述在理科大學畢業時,他就曾面對“藝術丶社運(artist or activist)”兩難,當時朋友告訴他,藝術家已很多,他轉身就將滿腔熱血奉獻給社會。
他擔任檳城殘障人協會主席時,不時為障友發聲,也協助推動政府,落實各項有益措施。
“殘障的好處,是可以體會別人的痛苦。殘障也要接受,很多東西我都在接受,把事情簡單化後,人也變得開心。”
他也對生老病死看得非常淡然,認為人們要對死亡有一種觀念,不要把死亡變成很可怕的東西。
他也說,無法定義人生是否圓滿,但對自然的了解也是種智慧。
“人生苦短,我們可以享受,但不要過分,也要想到別人。”
報導/攝影:李琪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