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近年來持續不斷的新冠肺炎、烏克蘭戰爭、氣候危機、經濟壓力,乃至我國政治局勢的不穩定,這些事件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們,這個世界仿佛變得灰暗,讓人缺乏安全感。這也解釋了為何焦慮症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焦慮症是常見的精神疾病,當恐懼或焦慮感影響一個人的正常生理功能或造成嚴重痛苦時,它就會成為一種病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世界焦慮症的患病率約為4%,而大馬的焦慮症患病率估計約為3%。自新冠肺炎發生以來,世衛組織報告稱焦慮症有明顯增加了 25%。而大馬患焦慮症的患者也出現了增長,估計約有160萬(4.8%)的大馬人患有焦慮症,這個情況令人感到擔憂。
相信許多人對焦慮症不太了解,就讓檳安醫院臨床心理專科顧問翁逸琳博士講解何為焦慮症以及如何預防,盡可能阻止病症加劇。
她指出,焦慮是基於現實或幻想中的危機事件或情況的預判,從而導致憂慮、緊張不安和恐懼的狀態。
“它會對未來狀況設下預期,而這可能是受到以往對負面狀況的記憶影響,久而久之這種想法將形成危機,變成了一個問題。”
■焦慮症狀有哪些
有些人可能患有焦慮症卻不自知。這是因為症狀可能過於模糊或通常被誤診為某種身體疾病。
翁逸琳博士說,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焦慮不僅與情緒感知有關,還與身體和認知症狀相關。
有鑒於此,有些人會去看醫生,並對醫生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的診斷感到驚訝。有些人可能會在出現認知症狀時將其歸咎於壓力所致。長期的焦慮會導致精神和身體上的不良影響。
.jpg)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指出,“病理性焦慮和慢性壓力會導致海馬體和 PFC(Prefrontal cortex前額葉皮層)的結構退化和功能受損”。她解釋,這意味著慢性焦慮會影響大腦結構及其運作方式,因為長時間暴露於應激激素(如皮質醇)會對大腦造成傷害。
在生理方面,免疫係統亦開始受到影響。焦慮會使人們呼吸加速,這可能導致換氣過度,讓他們誤以為患上氣促。他們的心跳加快並容易感覺疲勞。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很緊張,因此也更容易感到肌肉疲勞。與慢性焦慮有關的身體疾病包括高血壓、心髒病、中風、免疫係統受損等。
■你越是逃避 隻會導致問題加劇
翁逸琳博士說,易焦慮的人喜歡把控生活上一切的細節,本質上是完美主義者,希望所有事物都是可預期的等等。
“他們對事情‘應該’ 如何有一定的預想。然而,世界並不會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有規律、可預測或有序進行。因此,他們想要達成的預期與實際情況不符時,就會產生焦慮。
易焦慮的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通常較低,意即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夠應對可能出現的任何負面情況。”
人們一般上都會嚐試避開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事物。然而,面對焦慮,你越是逃避它,它就越是追著你跑。
.jpg)
“請記住,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的時候,不要覺得自己很孤單,其實你並不孤單。如果你的焦慮感過於強烈,請尋求專業幫助,你不會求助無門。請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或者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面對你的焦慮,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走出來。“
資料來源:檳安醫院臨床心理專科顧問翁逸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