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1日訊)詩布朗再也佛教會擬裝修“門面”,以便外觀整體看起來,像一間真正的佛教會,以吸引更多人接觸佛法。
該佛教會總務曹如藝受訪時說,該會的“門面”是時候重新裝修,因為外人進來時會覺得這裏不像佛教會,外觀沒有一個象征性的物品來代表該會。

“此外,大雄寶殿也需要有一套音響係統,因為沒有音響,安排師父來誦經開示時,會產生很大的回音,信眾可能會聽不清楚。”
她提及,該佛教會平常沒什麼人過來,更別說遊客,隻有大日子如衛塞節,及每周例常活動如佛學班、靜坐班,還有佛誕如觀音誕的誦經儀式,才比較有人。

“我們希望能裝修一番,就像佛光山一樣,借此吸引更多人進來學習佛法,認識佛教文化;也很慶幸‘和諧街’讓我們有一個落腳之處,這裏也逐漸發展。”
她強調,該會主要以大乘佛教教義為依歸,大部分活動和誦經儀式,均由在家眾主持。

該佛教會也為當地社群提供施醫贈藥及社區服務,並在各理事及佛友的支持與協助下,積極推動各項弘法、修持、福利、教育,康樂活動,為該區老中青佛友提供學習佛法的空間,共沾法喜。
“其實本會開始購地籌建時,相當辛苦,建委會身無分文,即向檳州發展機構申請撥地。最終新會所啟用,才得以舉辦更多活動,會員及佛友也可在這兩層樓高且寬敞的會所,歡喜的聞法、共修。

初期租屋作會所 市會限令搬
曹如藝說,該佛教會成立於1985年,當時坐落在詩布朗再也西鴿花園,初期租賃一間排屋作為會所,以展開宣揚佛法工作,接引該區居民學佛。
她說,由於入會者逐年增加,且舉辦各項活動與法會,皆獲得佛友們熱烈參與,以致原有會址不敷應用;隨後1989年多次接獲威省市議會來函,以住宅區不適合作為宗教場所為由,限期搬遷。

“正當我們為此憂心忡忡時,1990年接獲檳州發展機構複函通知,指本會獲批在檳城飛禽公園隔鄰的地皮建會所。”
她指出,該會於1990年開始發動募捐、購地,獲會員、佛教團體、居士及熱心人士發心踴躍捐助,新會所終於1994年2月26日舉行動土禮。後來一度缺乏資金,有關工程停頓了一段時間,接著1995年複工。
“在眾多助緣及同人等,努力不懈跨越重重障礙下,新會所終於在1999年竣工,2000年正式啟用。”
報導/攝影:陳碧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