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1日訊)位於詩布朗再也雙威鎮,有這麼一條神奇的街道—杜達路(Jalan Todak),也叫“和諧街”,這裏彙集了9個宗教場所,即8間非伊斯蘭宗教場所,以及一間清真寺,多年來,就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一起,熱鬧又融洽!
該區是非伊斯蘭宗教保留地,不僅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檳州和平與和諧的象征。在這個新市鎮,彙聚南北傳佛教、觀音廟、暹廟、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等,8間宗教場所毗鄰;隔著一條大道旁,還有一間位於森米朗花園的清真寺。

盡管信仰不同,但是該區的各大宗教場所毗鄰而立,豪不違和,彼此共同成長並互相扶持。這也印證了當地民眾對不同宗教信仰,表示尊重及和諧的表現。
詩布朗再也“和諧街”,源於上世紀70年代,檳州發展機構打造了詩布朗再也這個新市鎮,以配合北賴的工業發展。這也是南北大道和北海居林大道(BKE)的交界處。


檳州社會發展與非伊斯蘭事務委員會原任主席章瑛受訪時說,詩布朗再也“和諧街”,甫於去年推介,其由來主要是和諧機構約在兩年前成立,他們先去每個宗教場所,讓對方明白“和諧街”的概念。
她說,檳州政府為了紀念這片土地的和睦精神,通過檳城和諧機構對照檳島喬治市“和諧街”的做法,把這地區打造成詩布朗再也“和諧街”。
“當時他們都表示歡迎,包括清真寺也支持這個概念,認為這是很好的項目,也能促進各族宗教和諧,互相理解與交流,反應良好。”
下一站鑒定 大山腳和諧街
章瑛指出,除了在檳島椰腳街及威中詩布朗再也,檳城和諧機構未來還會不斷在各城鎮去鑒定類似地方,然後發展成為當地的“和諧街”。
她舉例,接下來會在大山腳,從舊街場一帶的玄天廟開始,然後還有興都廟(大山腳醫院對面)、聖安納教堂,以及緊接下去位於首相拿督斯裏安華住家附近的一間清真寺,將成為下一個“和諧街”。
“同樣的,威南高淵及檳島浮羅山背,我們也會去發掘類似地方,以打造成一個‘和諧街’。”
她說,“和諧街”除了吸引遊客到來,打造旅遊區,其實更大目標就是深化檳州人民對各宗教場所的認識。


“其實這些宗教都在我們生活之中,可能每一天會經過這些地方,但就是不認識,甚至好像一知半解,這是我們必須改進的地方,以便能更深入了解居住區的宗教與曆史背景。”

章瑛冀成為實地考察地點
章瑛希望未來“和諧街”,也是一個地方研究、地理與曆史課的實地考察地點,借此推廣至學校,變成學校的一門課程,讓學生有一個可以真正去參觀的地方,以及活學的一個課外活動,而非隻是從曆史課學習到。
“這些宗教場所,其實就是一個活學課室,也是活生生的教材。”

她強調,其願景是無論曆史、地理,甚至是美術課,都可以來到這裏學習,讓孩子及學生都有機會到這些宗教場所,看看這些學校以外的“活學堂”。
“大馬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不同種族之間的人民能夠互相理解、欣賞彼此的文化,並致力於促進團結與和平。通過了解其他宗教,消除因無知而造成的隔閡,反而為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斯裏斯裏拉達奎師那坎海亞奉獻與覺知廟(TODU)

馬來西亞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ISKCON),2015年創建了奉獻與覺知廟(TODU)。
在大馬建立一間哈瑞奎師那廟(Hare Krishna Temple),一直是ISKCON創辦人—帕布帕德(Acarya, A.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的心願。隨著TODU的落成,意味著已圓夢。
TODU的主神,有斯裏斯裏拉達奎師那坎海亞(Sri Sri Radha Krishna Kanhaiya)和斯裏斯裏尼泰伊過仁迦賴伊(Sri Sri Nitai Gauranga Rai)。
這座雄偉的寺廟,擁有3個華麗的大穹頂、兩座玻璃金字塔天窗和16個小亭。中間的夾層樓展示創辦人聖帕布帕德的立體模型,以及他從印度到西方(1896-1977)這段旅途所經曆過的重大事件。
■阿魯米古斯裏巴拉穆魯幹廟

阿魯米古斯裏巴拉穆魯幹廟,是一座興都廟,供奉的主神為穆魯幹。
該廟由斯裏巴拉穆魯幹信徒協會(Persatuan Penganut Dewa Sri Bala Murugan)所管理。先於1968年在他處立廟,2009年後搬入現址。
該廟舉辦的活動和慶典,包括年度祈福慶典、大寶森節、每月祈福活動(Karthigai and Sasthi)、坎達薩仕迪(Kanda Shasthi)、提魯卡迪卡伊(Thiru Karthigai),以及每日祈福儀式。
■北海錫克廟

北海錫克廟擁有久遠的曆史,甚至可以追朔至20世紀初期,錫克群體被海峽貿易有限公司(Straits Trading Company LTD.)聘用後,開始在北海海濱路(Jalan Pantai)定居算起。
1934年,北海錫克廟在北海珍菲市路的一座單層磚頭瓦頂屋,正式立廟。 2019年,該廟搬入現址。
北海錫克廟,也是詩布朗再也“和諧街”最新的宗教場所。
■毗努伊勒基督教會

毗努伊勒基督教會,是擁有數十年曆史的五旬節基督教組織,並在檳州擁有超過100名會員。
2000年初搬到現址前,該教會成員都在北海珍菲市路的一棟建築物內,進行聚會。
“毗努伊勒”一詞,源自聖經中提到先知雅各與神會面的地方。該教會每年都會慶祝聖誕節、複活節,以及聖周五(耶穌受難日)。
■阿魯米古卡魯馬裏安曼廟

阿魯米古卡魯馬裏安曼廟,是一座南印度興都廟。百年前,該廟創立於橡膠園內的一小木棚內,經過社區民眾多年努力,該廟最終搬入現址。
2003年7月6日,該廟完成了神像開光儀式(Kumbabishegam)。卡魯馬裏安曼神也是該廟主神。
該廟擁有高達72英尺的主廟塔(Rajagopuram),被譽為全馬最高的主廟塔。
報道/攝影:陳碧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