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6日訊)峇拉煎味道強烈丶濃鬱,有些人很愛,但也有些人避之不及。
在當你驅車前往浮羅勿洞行駛途中,撲鼻而來的,就是這股濃烈刺鼻的峇拉煎味道。
佇立在小漁村內,駱金和峇拉煎廠,已有超過70年曆史,承載著豐富文化底蘊。該工廠運作完全看天氣而決定,天晴時工作,天陰時休息。
攝影:李琪雯
駱金和峇拉煎廠是傳統老字號,這些年都由駱家三兄弟,即駱榮裕丶駱榮成丶駱榮吉精心管理,他們各司其職丶堅守崗位,認真經營祖輩所傳下手藝,就連後輩也加入參與製作工程。

駱榮裕(75歲)說,峇拉煎製作過程極其繁複,每批貨都需4個月才完成,從發酵丶曝曬丶攪拌丶包裝都是個漫長過程,不幸遇上雨季還會拖延產期。
“我們堅持使用上等幼蝦,與品質好鹽為主要原料。幼蝦從海裏撈上來後,每100公斤蝦要放10公斤鹽巴,充分醃製製才能拿到太陽下曬乾。”

他說,幼蝦曬乾後會變泥狀,以前是用木桶裝著,後來木桶減產,市面上很難找到,就改成使用塑料桶。
“幼蝦需曬乾3丶4次,才會變成蝦醬,曬乾後要拿來攪拌,攪拌後用一兩周發酵,之後拿出來曬又拿來攪,同樣工序重複3丶4次,完成一個峇拉煎,要一丶兩個月,三個月最快。”

他說,該工廠每次製作可生產7丶8籮筐峇拉煎,但都必須接下去做無法停頓。
“幼蝦有季節性,沒有蝦就無法接下去做,每年6丶7丶8月幼蝦產量會少,主要是因為海與天氣問題,遇上雨季也會拖延工作進度。”

下雨就拖慢進度
駱榮成(69歲)說,該工廠是從峇都丁宜搬過來,後來才在浮羅勿洞經營至今。
“我們以前完全是手工製作,用手搗碎沒用機器,包裝也使用香蕉葉,後期1960年才開始換成機器,還有包裝也變成塑料袋。”

他說,工廠每日早上10時開始運作,蝦醬搗碎後曬乾需用2小時,之後直至下午才會進行包裝。
“我們常遇到早上天氣好,但到下午就下起雨,這些都會拖慢進度。我們也對品質嚴格監控,因衛生部每年都會來廠裏檢查,不然就會到雜貨店拿樣品抽查。”
他說,訂單多時就連周末也要工作,通常訂單都來自批發商,產品則會銷售到吉打與霹靂,峇拉煎都是拿來做 叁 峇丶峇拉煎雞丶炒羊角豆與空心菜,還有加入叻沙湯內,一定要加入才較新鮮。

沒想過轉行
駱榮裕說,三兄弟都沒想過轉行,其他行業看人做容易,親手做其實很難,還是做熟悉東西較好,但孩子若能另外發展更好。
“二弟從前也是在廠裏幫忙,但後期他往外發展其他事業,現在已在柔佛與家人定居。”

他說,峇拉煎製作在未來,要全自動化是有可能,但不能再賣6令吉50仙,而是要賣20令吉,因成本會加重。
“目前,我們僅擔心蝦沒貨,因原料缺乏就無法做下去。現在除了檳城,我們都是從登嘉樓丶霹靂丶柔佛拿幼蝦。”
他也說,該工廠從以前至今,都是6丶7個工人在做,工作來去就這樣,無需再多請人手,孩子後來也開始接手。

看天氣工作
駱榮成說,其實這份工作很辛苦,要曝曬流汗但都習慣了,每次都需使用2400公斤蝦,每3公斤卻僅能做成1公斤蝦醬。
“曬乾後會縮小,每早10時做到下午5丶6時,天氣壞就更慢,當日就完成包裝才新鮮,隔天做就口感較差。”

他說,最重要是曬到很乾,如果曝曬中途遇到下雨,就要立刻用塑料袋蓋住,曬乾後有個模型,才能直接成品進入包裝。
“製作過程非常麻煩,工序複雜又多,這行基本全靠天氣吃飯。”
他說,自小就跟隨父輩,不做這個沒其他工作,自幼也讀書少,這分工賺少工多,僅足夠維持基本生活,買摩哆丶車子可以,富裕生活就不行,也是為了堅守父親家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