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18日訊)愛心和諧義工協會設立的食物銀行,過去3年救濟了不少受冠病疫情影響的低收入家庭,但同時也吸引不少貪小便宜者,提交虛假資料,企圖魚目混珠,經過嚴格審查後,被拒率高達50%。
該協會在北海共設立2個食物銀行,一個位於麥曼珍鄉管會會所,於2020年尾疫情期間設立;一個於今年在威北社區警務會所設立。
每月15日 開鎖領取
每個食物銀行各設有54個格子,援助方式以一年為期,北海人優先,受惠者每個月15日可到該食物庫開鎖,領取價值100令吉的糧食。

該協會會長張聯勝受訪時說,食物銀行設立期間,接獲很多人申請,當中不乏沒有據實呈報資料者,比如2個老人來申請,但審核小組在家訪後發現,老人育有4名孩子有能力賺錢,且每個月也有給父母足夠的家用。
“所以我們在審核時,淘汰率是高達50%,因為不符合申請的條件。”

該協會發起人之一謝政毅指出,審核小組進行家訪時,會以5個指標作為審核標準,即(1)屋子有沒裝修、(2)有沒使用名牌、(3)手機品牌如iPhone、( 4)有沒下廚煮食、(5)自律妥善保管鑰匙。
他解釋,若使用名牌或高價手機,證明經濟條件還不錯,還沒到需要援助的地步。
“其次要能開火煮食才符合資格,畢竟放在食物庫的都是幹糧,以免受惠者轉讓給其他人,造成援助不到位。”
“若求助者真的沒辦法煮食,我們就交給其他團體,如同心兄弟慈善團體接手處理援助事宜。”

他強調,自律也很重要,若發現受惠者連續2次弄丟鑰匙,或沒在指定日期的3天內領取物資,將被取消資格。
謝政毅:華裔受惠者 占60%
謝政毅披露,食物銀行的受惠者,60%為華人、馬來人30%、印度人10%。
“雖然2個食物庫各設有54個格子,但都沒填滿,其中麥曼珍鄉管會會所有28名受惠者,威北社區警務會所隻有13人。”

張聯勝補充,該協會是通過尋求讚助人的方式,每人領養一格,可以年捐1200令吉,或月捐100令吉。
“以前,我們每個月分配兩次,即15日和30日各發放50令吉的物資,目前改以每個月15日一次性分配100令吉物資。”
發放的物資,計有5公斤白米、一托30個雞蛋、快熟面、罐頭、3合1飲料、美祿、麥片等。

謝政毅說,這兩年來,受惠者拿到的物資價值都超過100令吉,因其他團體及商家有多載物資過來。”
“我們有時配合舉辦一些慈善活動,如分發物資或紅包等,都會優先考慮這些受惠群體給予援助。”
優先考量 單親家庭
生活負擔沉重、因生病而失去收入、暫時無法工作的家庭,比如那些遭孩子疏忽照顧的老人、單親家庭、殘疾人士等,都具有資格申請成為食物銀行受惠者。
謝政毅舉例,特別是單親家庭是該協會所優先考量,因為父親或母親需要出外工作,孩子在家無人照顧,被迫張羅自己的夥食。
“有些求助者則生了一場大病,大半年無法工作,需要申請援助金,我們都會給予援助。”

他說,近日也有接獲老人生活陷困的投報,孩子更把孫子留給老人,但每個月僅補貼父母200至300令吉,在這情況下兩老都不夠吃,試問要如何照顧孫子?
他說,有些受惠者沒有交通工具,甚至須承擔昂貴的醫藥費,因此他們會安排一批物資送上門。張聯勝補充,有的則是鄰居協助來領取。
物價雖上漲 堅持發物資
謝政毅強調,雖然物價不斷上漲,但該協會不忘初心,堅持每月定時發放物資給食物銀行的受惠者。

“食物銀行設立至今,不曾發生蓄意破壞或遭盜竊的行為。”
張聯勝補充,受惠者不能擅自放本身的物品,一旦發現有違禁品,將交給警方處理。
“我們共分成3組人,分別是家訪審查者、尋求讚助者、放置物資者,每個小組各司其職,確保工作流程暢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