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民眾最關心生活課題是什麽?十之八九會告訴你,物價高漲。
不是米漲價丶就是米粉漲價,再不然就是進口大蒜丶大蔥丶雀巢(Nestle)旗下多款產品,包括早餐穀糧丶雀巢咖(Nescafe)丶咖啡奶精及奶粉等皆漲價,現在又輪到本地蔬菜也漲價,原因是雨季收成欠佳。
還有,馬來西亞私人牙科醫師協會(MPDPA)也說,私人牙科護理成本因通貨膨脹上漲50至70%,牙醫診所被迫提高收費。
用的漲價,還可以說減少使用,但吃的樣樣漲價時,消費者還能選擇什麽?
減少用餐次數嗎?隻怕省了的錢,日後身體一旦出毛病還不夠看醫生。
該吃的照吃嗎?現在一些熟食小販售賣的食物價格,尤其是所謂的“經濟飯”,會讓一些人吃到懷疑人生,但也有女小販申訴說,食材不斷飆漲,她不知道要如何給消費者一個合理或可負擔的價格,更不用說去為顧客免費加飯加菜。
物價飆漲的結果,印證了一句話,“生活,你有壓力,我也有壓力。你苦,她也苦。”
該如何解決,或則舒緩這股物價漲風,至少讓普羅民眾能夠喘一口氣?
當然,隻有政府能做到。
但是,政府高官卻說,今年7月的通貨膨脹率是2%,為近24個月來的最低。
多麽熟悉的官腔。
在國陣時代,那時的反對黨如行動黨,總是諷刺國陣的Barisan Nasional,是Barang Naik,物價高漲。
2018年改朝換代後,反對黨執政中央政府,物價一樣是“Naik”。
2022年出現了以希盟及國陣為主的團結政府後,物價同樣是“Naik”。
州選前,團結政府告訴支持者要抵擋“綠潮”,州選後卻在政策上走向與國盟比賽“綠化”。
當物價不斷高漲,又一直“競賽綠化”後,5年後團結政府,尤其是希盟還要拿什麽告訴選民,“請你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