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10日訊)近年來已成為微型小學的三民學校,為了避免學生人數少過30人而須實行複級班計劃,校方因此計劃籌辦“特殊學生教育班”自救。

目前,該校共有33名學生,教育部曾發出指令,學生人數少過30人的“超微型”學校,必須實行複級班計劃,即小學二年級和三年級合班,四年級和五年級合班,一年級和六年級則不受影響,每個複級班人數不超過10人。

該校董事長黃欽偉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校方曾於今年3月向教育局申請開特殊班,但因特殊生而設的課室及硬體設備尚未完成,導致13名特殊生,目前仍在普通課室上班。
“這情況下,無法讓特殊生獲得理想的照顧與學生環境,也對其他同學造成影響。”

因此,他期盼社會熱心人士伸出援手,協助該校籌獲10萬令吉建造2間特殊課室的費用。
“董事會已拜訪該區州議員王宇航,希望能夠獲得政府資助部分費用。”
他認為,由於政府並沒有栽培足夠師資應對特殊學生,導致華小至今仍面對師資不足,該校開設特殊班也同樣面對一大挑戰。

“加上,特殊學生的學習原本就很困難,若專注以單一語言學習,比如原本是用華語媒介學習,改用其他語言後,肯定造成他們的學習面對障礙。”
他說,特殊孩子面臨最大問題,除了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學習課業外,社會對他們的接納與包容度,更是一項考驗。
“通過學校的培育,能發掘特殊生的潛能及獲得基本技能,同時增強社會他們的適應能力。”
2人來自浮羅山背北海
三民小學有兩名特殊生,一名每日從西南區浮羅山背來到市區,另一名從北海渡海到檳島喬治市,隻為了能在普通學校快樂學習。
目前,有開設特殊教育班的華小,都會替特殊生做特別的安排,如偶爾安排他們在普通班上課,多和其他同學接觸。
除了課業,老師也會在班上教孩子生活技能,如自己學習穿衣及基本的生活自理等。
黃欽偉說,特殊人士需要的並非同情,而是平等相待。

他坦言,一些人不懂得如何與特殊人士相處,但他希望社會人士,不要以憐憫目光看待弱勢群體。
怕歧視 拒辦識別證
一些特殊生的父母,因擔心受到歧視及異樣眼光,拒絕為孩子申請特殊人士識別證。

三民學校校長王淑玲說,該校的13名特殊生中,男生占9人,女生4人,當中,1名是巫裔丶1名印裔丶1名是華裔穆斯林。
“13人中,隻有7名學生有識別卡。”

她說,其實該校每年皆有1至3名特殊生入讀,隨著學生人數下跌,為避免出現複級班,因此校方希望增設特殊教育班。
“特殊教育班的課程和一般小學課程不一樣,依據小學標準課程(KSSR)教學大綱進行授課,因此校方為加強對特殊教育的認知,曾向時中正校取經,從中了解政府並沒有其他語言的教學課程。”
因此,她說,若華小開設特殊教育班,需自己找其他適合的教學內容,或者翻譯國語課程。
老師專注培育 有耐心
王淑玲說,學校老師對特殊教育的覺醒比較高,即使不是特殊教育班的老師,也比一般學校的老師更有愛心和耐心。

她說,目前該校2名特殊學生分別來自北海及浮羅山背,可見父母者多麽渴望子女獲得良好的學習環境。

“由於特殊班需要專注的培育,因此規定每班最多隻容納7名學生。”
她指出,特殊孩童出現的特徵,包括過動丶注意力缺失,或面對學習遲緩等症狀,大多因閱讀與言語障礙,因而需要獲得特殊照顧與培育。
目前,檳島共有兩所學校有開設特殊班,分別是時中學校與益華學校。
報導:黃嘉禾
攝影:楊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