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議員所扮演的角色,相比在國會和州議會殿堂製定政策的國丶州議員,更為重要。因為,他們必須在地方上走動,讓人民看得見影子,隨傳隨到處理民生問題。
市議員是接觸草根選民最多的角色,能發揮丶能做的事更多,由於他們直接面對基層人民,因此他們的表現直接影響人民對政府的看法。
市政廳員工是負責處理垃圾問題丶溝渠堵塞丶交通泊車丶道路和城市規劃丶公共巴刹小販中心丶環境和衛生丶各種商業和小販執照等的主要單位,但市議員的職責,就是監督及確保市廳良好運作及發揮角色。
市廳服務如果有所不足,市議員就要提出問題所在,市廳服務有弱點,市議員就要擬定政策加以改善和優化,市議員必須勤於走動丶巡視社區,隻要看見民生問題,就要第一時間處理解決。
早在2008年檳州政權輪替後,新政府為保支持率,走馬上任新市議員幾乎就是如此做法,全職當市議員,且積極處理問題。到了2013年後,也一樣有勤勞的市議員。當年除了市議員,市廳的領導也非常積極,幾乎每周都舉辦多場記者會。
當年,他們是“主動出擊”處理問題,月常會議每次都有各式各樣的民生問題提問,追加問題及發表休會演詞等,唯近幾年來,市議員卻顯得被動,除了少發問,多數市議員對民生問題關注度也有所下降。
市議員隻要平時稍有留意,根本就不難發現眼前的民生問題,比如非法垃圾堆丶非法霸占泊車位丶非法開辟捷徑丶繁忙車道雙重泊車丶非法經商等,根本不用等人民投訴了才行動,不必等車禍發生了才來解決問題。
問題是,是否有的市議員,是看到了問題也當作看不到?不想得罪人,不想生事?市議員更不是看州議員臉色做事,黨委任是一回事,但沒做好本分職責,卻照樣月入六千薪水,這怎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