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马头条|口罩化宝 疗伤痛 时装设计师手作藏巧思
(北海14日讯)疗愈别人也疗愈自己,女时装设计师接触制作各式各样的文创手艺品,原来是为了女儿,希望13岁女儿的童年,充满彩色,过得开心。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视频:黄意婷
许宝玲是一名“化腐朽为神奇”的工匠,也是一名单亲妈妈,2017年其丈夫动了一场大手术后逝世,当时女儿才7岁,为了不让女儿蒙上父亲去世的阴影,她决心坚强。
总是挂着一副和善笑脸的宝玲,一个人在大山脚经营着整洁又梦幻的时装店。

她在这个工作坊内,除了为顾客量身订制精美的服装,闲时也热爱制作各种精巧小玩意,创造一个又一个文创手作品。
如今女儿13岁了,不时与她学习缝纫手艺,也和她一起打造文创手艺品,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属于她们母女俩独家记忆。

她受访时说,上天给了她对色泽的敏锐、富有创造力的双手,在事业上得心应手,也为女儿创造出色彩斑斓的世界,更把这一份快乐,疗愈欣赏其作品的人。
“我从小就看着姑姑教学生缝纫手艺,姑姑是裁缝师的导师,针线球是我小时候的玩具,而且本身很爱艺术类的东西,耳濡目染下加上后天的学习,让我也有了这门手艺。”

出生于裁缝世家的她,拥有制作精美时装礼服手艺的深厚基础,因此制作各式各样的文创手艺品,对她来说游刃有余。
然而,这些手艺品的外观、设计和配色,都需要仔细搭配,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她的另一个身分,是亚洲服装设计师,2016年开始在香港参与首场时装秀,之后的2017年至2022年,她先后在本地、中国重庆、菲律宾、韩国釜山参与时尚秀活动,时装作品享誉海外。

戴过口罩 变废为宝
戴过的口罩,通身都是宝,只需稍花心思,它可以变成钥匙包、手提包、布偶、别针、旗袍盘扣等文创手艺品。
口罩是日常用品,也是可有可无的“必需品”;随着新冠疫情的普遍化,人们对于口罩的需求,属于后者,即必要的场合才会佩戴。

如今,口罩居然可以融入文创物品制作中,而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让许宝玲做到了。
她相信,从她开始,可以鼓励更多人把用过的口罩“变废为宝”,也减少垃圾,增加“宝物”。
“只需要花心思构思,再不起眼的东西都会发光,每件物品存在都有它自己的价值。”

街坊送上用过口罩 布料边角料支持
变化多端的文创艺品,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宝玲的作品获得街坊的认可,纷纷送上用过的口罩和布料边角料,让她继续创造更多美好可爱的周边产品。

当然,街坊送上的用过口罩都经过一番清洗和消毒,连宝玲自家用过的口罩,都要使用消毒剂反复消毒才变成手工材料。
“这些使用过的口罩,我们都仔细消毒和晾晒,干了之后就可以变成手艺品的底料。”

她在口罩干了之后便拆分,即口罩面料及滤棉、铁丝、橡皮条,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一点也不浪费。
她以铁丝举例,旗袍的盘扣花样是铁丝包裹着花布,扭捏成想要的形状别在时装上;该铁丝也可以扭成别针,加上口罩面料,加入刺绣、穿珠绣艺,又可以变成别针了。


疫情期间宅在家 研发可爱手工给女儿
过去3年疫情,无法随意踏出家门,宝玲的女儿经常在家数路过的救护车数量,为了不让孩子的童年沉浸在疫霾、伤病,加上未走出父亲的死亡阴影,于是她决定用巧手和专业,为女儿打造娃娃屋、布娃娃,以及各种可爱的手作品。

宝玲是理科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对于木工活并不陌生,除了用娴熟的缝纫手艺为女儿打造精美娃娃,也与女儿一起完成一间属于她们母女俩制作的娃娃屋。

之后便投入文创手艺品,其女儿也有在设计图上帮忙“出谋划策”;在无心插柳之下,宝玲便开创了Rosemary Zakka Home Deco & Crafts文创艺品。
疫情之后,更是加入文创环保市集,除了推广文创艺品,也希望可以为压力的人们带来疗愈。




报导、摄影:黄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