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8日讯)对於今年7月起没垃圾分类者将面对罚款最高2000令吉一事,民众褒贬不一,更有受访民众坦言,对“源头垃圾分类”完全没有概念,并抛出疑问,“若有人在我住家前的垃圾桶乱丢垃圾,我会接罚单吗?”
槟州地方政府及城乡规划委员会主席方美铼日前宣布,今年7月1日开始将重启6年前的源头加强垃圾分类政策,并正式执法。若执法员发现有人没有将垃圾分类,将开出最高500令吉罚单,若控上法庭,则面对最高2000令吉罚款,或监禁最高1年,或两者兼施。
对此,本报记者抽样访问8民众,受访者中,有者表示被迫接受以避免受罚,有些认为政府加强宣导工作以灌输下一代环保意识。
受访的民众郭达发坦言,他对这项最新宣布感到无言。
“我知道的是,主要将可循环及不能循环的垃圾分开丢弃,但万一有外人在我住家前的垃圾桶内丢垃圾包,里头却没有垃圾分类,执法人员要如何鉴定是屋主没有垃圾分类?屋主会不会无端端接到罚单
?”
健康早餐店主陈小姐受访时,同样指对政府即重启源头加强垃圾分类政策,而违例民众将被警告或罚款一事感到疑惑。
“时间太仓促,加上长期以来,民众对垃圾分类的处理方式较为随性,主要确保乾净即可,尤其对大多数在家的老年人,难以教导他们最新的垃圾分类有处理方式。”
因此,她希望政府应加强在小学阶段灌输小孩环保教育,以及在校园推动垃圾分类活动,因为环保意识应从小培养。
她建议,为免让民众混淆,政府应在社区增设垃圾分类站,或提供更多的环保垃圾桶,除了减少民众对源头垃圾分类的疑惑,更能鼓励民众参与保护环境的公民意识。
王慧玲:现在学来得及吗?
水果商王慧玲(32岁)接受记者访问时,也反问,“现从现在开始学习如何分类垃圾,不知道还来得及吗?”
她希望政府,不要只意味指示人民必须这般或那般做,而是应该举办更多环保及爱护环境的运动,灌输民众对大自然保护的意识,也教育民众如何轻松处理日常垃圾分类的工作。
另一方面,本报摄影记者到多个高楼及住宅区拍摄照片时,发现一些地区设立的垃圾分类区依旧完好,民众会依旧不同类别垃圾丢垃圾,但一些地区的垃圾桶却是垃圾乱丢一通。
菜贩:数年前实施效果差
蔬菜摊贩陈先生(63岁)说,他没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也不赞成这项政策的实施。
“数年前有关当局在巴刹尝试过,但效果不佳;该垃圾桶就设立在蔬菜摊位附近,所发出的阵阵恶臭味,让民众却步。”
他认为,当局若有意重新落实该措施,应善加考量垃圾桶的摆放处,以免影响市容及商家。
饮料摊贩郭仪(61岁)则说,他对这项措施保持中立。
“其实政府的要求,我们都是跟随罢了;也没有讲赞成还是反对。”
他认为,既然政府决定了,就需要有决心,否则说易行难,最后容易不了了之。
“我觉得,有关当局在实施方面要有针对性,像是我们商家要如何去配合,也应该给出更具体的方案。”
询及违法者将被罚款一事,他对当局将如何鉴定民众是否违法,感到好奇。
另,他说,除了垃圾分类,政府亦要更积极关注其他民生课题,帮助百姓生计。
环保又赚钱 也有人认同
也有受访者认同,政府重启源头加强垃圾分类政策!
海味摊贩王淑珍(60岁)受访者说,她赞成这项政策重新落实。
“我平时在家里和摊位,就有分类垃圾的习惯,也会收集纸皮等再循环物品,拿去卖钱。”
她指,这么做既能赚取些零头,又可以环保,一举两得。
她认为,具体要落实到挨家挨户并不容易,希望有关当局在这方面能展现一定魄力。
肉干摊贩张筕尧(40岁)说,本身平常有分类垃圾的习惯;而相关措施在实行初期,若有给予过渡期,相信会更有成效。
“比方说,增加可循环垃圾桶的数量,加强宣导工作;或是在刚实行时,委派人手“站岗”垃圾收集处,确保民众妥善分类等。”
他说,垃圾分类要落实到位,就不能只是喊喊口号,而是要在人力财力上,进行一定投资。
面包烘焙师戴克伦(28岁)说,他会配合政府的号召,不仅以身作则,也会带头鼓励家人认真看待“源头垃圾分类”工作。
报导:黄嘉禾丶谭永亮
摄影:杨瑞荣丶黄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