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31日訊)打槍埔社區中心慈濟誌工鄭永泉說,該社區中心數碼班與者基本都是樂齡人士,之前也有近90歲的老人參加。
“社區中心也與數碼檳城展開合作,每周派3至4名誌願者協助教授數碼班,加上慈濟誌願者,每周至少10名誌工及近40名居民參與。”
他說,偶爾也有大學生通過學校活動前來幫忙,數碼班一般是1名誌工對4至5人,另有慈濟誌工會從旁協助講解。

“課程主要教導他們學習日常使用率較高的生活類應用程序如,一觸即通電子錢包、穀歌地圖、MYEG如何繳納罰單,及Truecaller如何識別詐騙電話等,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困擾。”
他指出,以往數碼班采用統一課程方式,但為避免參與者出現已掌握或聽不懂而被落下的情況,便改為各組別學習不同課程的方法,希望讓大家都能有所收穫。

“數碼班偶爾也讓參與者完成學習後進行實操如,誌工們指定一個地點,讓參與者通過穀歌地圖製定路線、巴士趟次等,路途中若用餐購物,也會讓他們讓使用電子錢包付款。”
慈濟誌工走入社區 助解決居民問題
鄭永泉指出,慈濟在檳城成立後,便在打槍埔展開多項活動包括,接送單親家庭孩子到附近托兒所、送素食予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及接送老人去看醫生復診等。
他說,打槍埔組屋近幾月曾發生4宗孤寡老人猝死案,並拖了一段時間才有人發現,為了預防類似事件,近月誌工會不時派送水果予孤寡老人,除表達關懷外,也能及時知道他們的近況。
他說,慈濟在社區中心成立前也在打槍埔小學辦補習班,但後來因冠病原因中止,隨著疫情放緩後,慈濟也向市政廳徵求借用打槍埔巴刹建築的大禮堂,續辦補習班。

他說,打槍埔巴刹建築,2樓前身依舊是安親班及大禮堂,而4樓之前也是圖書館,但都未得到充分地利用,處於荒廢狀態。

“後來我們也想將巴刹樓上的設施物盡其用,惠及附近常依靠慈善團體資助的家庭,因此便與市政廳商議,將它設立為社區中心,於2022年5月左右正式開始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