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6日讯)拉曼大学副教授陈爱梅指出,大马华人游神起源及其原因是多种因素结合下的产物,其中疫情肆虐,皆是游神举行原因之一。
她以日落洞青龙宫为例,该庙游神正是缘由疫情而发起,并在平章会馆,即槟州华人大会堂前身的带领下,举办游行,根据记载,在这之后该庙一直到2002年方再次举办游行。
她昨日讲“看民俗读神明”讲座时,这麽说。


另一主讲人兼该校硕士生陈矜伶说,在西班牙流感传入马来半岛后,供奉保生大帝的青龙宫便举办了游行,为的是希望在相关仪式下,能增强“阳气”,也试图激励民众越发沮丧的心情。
“以1918年10月为例,当时因流感而亡的人数,一周可达近400人。南华医院还为此发起特别捐款,助力度过该艰难时期。”

她说,相传保生大帝为北宋时期医师,在一起事故中失足致死,而后经民众供奉,随时代演变逐渐变成信仰,即大家所熟知的医神。
她猜测,槟城新港玄武宫30年一次的游行,或许与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有关。
“该庙首次举办游行年份为1931年,正值大萧条时期,槟城亦深受影响,却选在此时游行,或许是为鼓舞民众。”
“看民俗读神明”为槟城华人民俗导览及宗教课程,由槟城和谐机构与《城视报》联办;共有4门课程,依据不同主题内容,由主讲人带领民众深入浅出的了解华族文化习俗,同时配合实地导览,让参与者能更好的投入其中。
本次课程为“游神祭”,早上时段由陈爱梅及陈矜伶进行讲解,下午再亲身到青龙宫为民众进行导览,讲解该庙的历史起源,游神典故。

游神起源 综合多个因素
综合2名主讲人的分享,大马不少华人庙宇早期皆缺乏文献记载,因此,相关庙宇的建立年份,往往只能根据其内所存文物进行推测,而这段时间通常亦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之间,即庙宇建立年份。
大马游神起源,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即早期各籍贯华人南下大马,需聚拢人心丶对自身信仰的追求丶安抚民心,尤其在大事件发生时,像是西班牙流感肆虐,都可以是原因之一。

陈爱梅说,如今游神还多了一层文化内涵,不过与马六甲及柔佛相比,她认为槟城的游神视乎还未发展成观光卖点之一。
她举例,像马六甲青云亭与椰脚街观音亭,其供奉的都是观音,这是因为早期各籍贯华人皆有供奉观音,因此二者作为相关地区最早建立的庙宇,选择观音作为供奉对象,具有凝聚当地华人社团的作用及意义。
她也说,游神并不专美于大马华人,以印尼为例,他们在开斋节前夕,也会举办属于自己的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