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學曆已經成為了衡量候選人的標準之一?
雙溪峇甲補選一開戰,就已經挑起了候選人的學曆課題。
希盟公正黨派出的候選人是擁有博士學位的退休人士祖哈裏,而國盟伊黨則是派出雙溪峇甲區已故州議員諾占裏的選區助理阿比丁為候選人,但其學曆是受到質疑。
一個是高學曆的政壇新人,一個則是學曆受到質疑,但卻已在當地服務多時的“舊人”。
希盟及國盟領袖也在發表演說時,也在捍衛自家的候選人,公正黨宣傳主任兼通訊部長法米認為,候選人的學曆可以決定人民的未來,而國盟選舉主任兼吉打州務大臣拿督斯裏沙努西則認為,學術資格並不能衡量一名政治領袖未來能否取得輝煌的成就。
高學曆的領袖,與服務性的領袖,哪個更好?
不能說高學曆就一定可以做好服務,也未必是沒有學曆就不能服務選民。
回顧檳城的國州議員,有學曆低的服務性的人民代儀士,盡管本身的馬來文及英文不好,卻能不懼他人眼光,將選民的聲音帶到州議會內,也能夠為選民解決問題。
但也有高學曆的人民代儀士,在競選期間針對各種時事發表獨特見解,向選民做出多項承諾,但卻在當選後不見人影,選民求助無門。
如果能夠擁有高學曆又熱心服務選民的人民代儀士是最好,就算沒有高學曆也要有服務人民的能力及熱忱。
學曆固然重要,但相信對於選民來說,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