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汶人 藝術家 創巨偶 白犀牛傳說 20日搬上台 “踩街”
(威南14日訊)武吉淡汶網寮社區老少們與國內外藝術家,采用再循環廢棄材料,集體手工製作出深具曆史意義及地方特色的巨型偶,把淡汶流傳逾百年的曆史傳說搬上表演舞台。
巨偶將於本月20日(周六)傍晚“踩街”(遊行),隔天(21日,周日)才班師到更大舞台—檳島喬治市中心,堪稱本屆藝術節亮點之一。
值得一提是,峇眼網寮社區從2歲到80歲的阿嫲和孩子們,在這幾天熱火朝天的加入籌備行列,與國內外藝術家們使用從當地搜羅的廢棄物,集體製作出代表武吉淡汶早年傳說故事及特產特色的巨偶,包括曆史意義的白犀牛。
屆時,這支集齊居民老少及藝術家智慧的巨偶遊行隊伍,將於20日傍晚5時集合及6時開始遊行,從新義成海鮮餐館旁的峇眼老碼頭出發,遊行到點心城2.0,歡迎民眾參與其盛。

2024年喬治市藝術節製作總監張曉晶、藝術總監鄧壹齡今日在記者會說,喬治市藝術節將於7月19日(周五)掀幕,武吉淡汶網寮及大山腳馬章武莫斯裏章穀斯園作為其外展計劃對象,於20日各別在各自社區遊行。
為了這場活動,美國藝術家“美工刀集合體”(Boxcutter Collective)的Sam、Jason、Amelia、Tom、Joe和Lily,以及我國知名的擺渡人藝術空間的劉啟暉、黃秀娟,還有台灣大開劇團創辦人劉仲倫(Mimi)老師作為聯合企劃,早前已入駐網寮。
在檳首長暨峇都交灣國會議員曹觀友和武吉淡汶區州議員吳俊益的支持下,峇眼淡汶村長胡枰侰和武吉淡汶村長周鍵諵配合駐村藝術家的需求,使得該計劃順利展開,讓村民與藝術家們共同製作巨偶。

該計劃自年初啟動,經曆“擺渡人”多次走訪村中,及與美國藝術家的密切商討之後,各藝術家在7月初團隊正式進駐網寮,一方面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另一方面與居民一起創作,製造屬於該地獨有的巨偶。
據悉,“美工刀集合體”擅長用再循環廢棄材料製作和操控巨型偶而聞名;而馬來西亞擺渡人藝術空間擁有豐富的美術製作經驗。結合雙方力量,在這舉辦喬治市藝術節的7月,正好對上州政府大力推行的“ 垃圾源頭分類”措施,一起響應減少環境汙染的行動。

劉仲倫:再循環廢棄物製作巨偶
藝術團隊認為,網寮是一個具有超過百年曆史的漁村,民風淳樸,當地鼇龍宮頗負盛名,其傳說為人津津樂道。每年元宵節舉辦潮州大鑼鼓和提燈籠遊行,更是當地一大特色。
劉仲倫(Mimi)老師說,白犀牛山是武吉淡汶人家喻戶曉的曆史傳說,白犀牛就是他們巨偶中的重要角色,還有淡汶特色的大蝦大蟹及大紅花等,分別是由村內50個小朋友及12個大人來演繹。製作巨偶的材料都是村內的再循環廢棄物品,他們隻花錢買基本的訂書釘、膠帶等。

“我們旨在反映,(1)所有生態環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成功保護;(2)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安娣起初說什麼都不會,但慢慢的她們會開始使用過去的地方生活智慧來盡力協助我們完成,譬如會裁縫的安娣用舊布料做舢舨船,這種地方智慧結合國內外藝術家做出來的藝術,就是社區藝術,也是真正的社區劇場。”
“遊行當天,淡汶潮州大鑼鼓與擅長音樂的美國藝術家相互呼應,充滿著故事、音樂、人民社區的力量、國際藝術交流的力量。”
21日遊行結束後,巨偶將移師檳島合您廣場展出,之後再轉交社區供訪客欣賞之餘,也將成為當地特色。
吳俊益:淡汶人的第一次 “走入”喬治市藝術節
武吉淡汶區州議員吳俊益讚歎,這是武吉淡汶人第一次走出“家門”,前往檳島喬治市參與藝術節,感受世遺日的意義。
他說,每年7月7日是紀念喬治市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日子,但很少人能感受到世遺日的特殊性,他感謝國內外藝術家們來到淡汶,引領淡汶人“走入”喬治市。
他說,這是檳首長曹觀友和他本身聯合讚助經費,由喬治市藝術節結合國外藝術家做的環保作品,材料包括木材、紙皮、舊布料、自製漿糊等。
“自藝術隊伍入駐後,當地居民小至2歲小孩、上到80歲婦女,天天熱心的在鼇龍宮戲台幫忙製作手工藝品,連居民放工吃完晚飯後,也自動自發前往戲台幫忙,堪稱一場全民藝術運動,主要結合了四大元素即淡汶的傳說故事、本地的特產、國內外的藝術及本地居民的參與。”
據悉,該團隊計劃在網寮15天,至今已是第7天。他歡迎,有興趣的居民接下來15日至19日可參與藝術製作。
出席者包括武吉淡汶過去兩屆村長,即拿督吳清良、拿督陳建寶及峇眼淡汶村長胡枰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