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在國陣最強盛的時代時,兩個黨就互相暗中較勁,一個想守住檳州首長職位,一個虎視眈眈要重奪檳首長職位。
國陣失去政權後,民政退出,從最初的走第三勢力路線,再到如今轉投國盟;馬華呢?依舊選擇留下與巫統及國大黨等同舟共濟,扮演反對黨的角色之餘,還要繼續忍受一些巫統領袖的公開言語侮辱 。
當國陣與希盟組成團結政府後,大的官職如部長,隻有兩席的馬華沒份,就連市議員甚至縣議員等小官職,也幾乎沒有份。
現在,國陣主席阿末紮希還公然說,下屆大選國陣不會競選希盟的選區,反之亦然。
這決定,如同斷了與行動黨同樣競選華裔選區的馬華生路,如果繼續留在國陣,一眾黨員根本沒有什麽機會在來同大選尋求上陣的機會 。
民政黨呢?本來有幾幅“好牌”,可以衝擊下屆大選。
物價飆升丶柴油自由浮動引發的民怨丶政府領袖沒有兌現競選承諾丶調漲銷售與服務稅丶水費漲丶電費漲等等等 。
但這些本來可以善用的“好牌”,卻因為伊黨一些領袖的言行,而大打折扣 。
尤其是檳伊青團,公然將要求更換國盟檳州主席劉華才的動議上載至社交媒體後,沒有看到任何一名伊黨中央領袖,甚至是國盟主席慕尤丁本人出面為劉華才,甚至是民政黨說任何一句公道話。
這種做法,如同放任自己人賤踏盟黨的尊嚴。現在檳伊黨一些議員,還炒作喬治市藝術節宣傳預告片被指缺乏馬來傳統文化元素的課題,要求解散喬治市世遺機構,以及要求將喬治市換名“丹絨本那牙”。
伊黨領袖接二連三的操作,為自己加了分,卻讓盟黨繼續丟分。搞到也有區會主席公開喊話,要民政黨領袖捍衛尊嚴,甚至退出國盟。
同樣面對生存戰,以及黨員要求退出國陣與國盟,這對“阿邦阿烈”不如從頭來過,索性走在一起,再聯合其他政黨組成第三陣線讓人民多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