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威南31日讯)创立至今已有近90年历史的威北瓜拉姆拉光育华小,随着学生人数逐年下降成为微小;目前,该校正积极迁校至威南峇都交湾,并将以全新姿态浴火重生,确保这间来自“小渔村”的学校,得以在“未来城市”继续栽培莘莘学子。

自1935年创立至今,威北瓜拉姆拉光育华小已有近90年历史。
峇都交湾是槟州第3个卫星市,也是槟州重点发展区域,光育华小的迁入,亦将成为峇都加湾桂花城首间华小,让当地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董事会总务许万展受访时说,该校创立於1935年,尽管在最辉煌时曾有逾百名学生就读,但自80丶90年代以来,学生人数开始逐渐下降。


“我在就读6年级时,学校已经剩下79名学生。”
他指出,当地华裔早年主要靠海为生,但因各种因素,华裔开始往外发展,导致华裔学生人数逐年下降。
他说,渔民工作辛苦,年轻人不接手,加上多年前发生海啸後沿岸渔民搬迁等因素,使得更多当地人选择往外谋生,进一步减少了华裔学生的数量。
“这造成光育学校的学生来源,80%至90%是依靠友族。”
他指出,董事会於2018年,开始探讨学校的未来去向,提出了两个选择:一是不搬迁但必须寻找更多华裔学生来源,二是寻找适合地点搬迁。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不要让这间华小关闭或合并。毕竟,要成立一间华小并非易事。”
他强调,该校是由先贤每人捐献一毛钱众筹建立起来的,关闭学校将辜负他们的努力。
他也补充,原校将继续招收新生,但在迁校後,家长可以选择将孩子,送入临近的本那牙益侨华小或峇东仙托新中华小就读。
连续两年没华裔新生
光育华小已连续两年没有招收到华裔新生,2024年仅录取了4名巫裔学生,2023年则录取了6名巫裔学生。
“2024年全校仅有28名学生,其中华裔学生7人。此外,至目前,还有8名巫裔学生报读2025年一年级。”
许万展希望校友们在迁校至威南後,不要认为失去了母校。
“就如嫁女儿,即使女儿搬出去後,亲情始终还在。”
他表示,虽然不舍,但为了延续母校的薪火,必须接受这一改变,有舍才有得。
他说,值得庆幸的是,槟州中元联合会暨槟威各街区今年庆赞中元,全力为光育小学筹款,目标是500万令吉,并希望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继续支持。
建委会将确保准时动工
威南光育华小建委会总务黄伟彰指出,随着新校地打桩工程几近完成,建委会将确保建筑工程在8月1日展开,或最迟8月内。



他说,建筑物的打桩已在上个月完成,马路及泊车场的打桩,会在这个月底前完成。
他说,建校计划耗资约2200万令吉,目前已筹得1450万,当中包括中央政府在2019年拨出200万,及首相署拨出100万令吉,槟州政府制度化拨款20万令吉等等。
“建委会也从2022年举行多场筹款活动,如慈善晚宴,露天演唱会,义演义跑等,筹获约900万令吉。”
他说,学校建筑工程估计在2025年10月完成,在增添内部设备後,计划在2026年向申请开学准证,放眼2027年正式开课。
他说,新校地占地6英亩,共有两层建筑物,可容纳1200名学生。新学校的软硬体设施,将迎合现代教育需求,并响应绿色科技。
“我们会在校园大量植树,让学生在一个更贴近大自然的绿意环境下求学。”
报导:陈明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