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今日北馬 > 威省

环保

资源回收

源头分类垃圾

南美园第四期资源回收再循环慈善中心

庄庆鸿

文 文 文

资源中心回收量少了 居民环保意识却高了

(大山脚7日讯)中心越收越少,民众意识越来越高。

早在那个凡弃用物品都直扔垃圾桶的年代,成立于2001年的,当年就以一股单薄的力量,在社区推动回收和分类运动,以“抗衡”纯消耗资源的消费模式。

如今走过23年,该中心从最初拥有十多人协助打理的义工人数、每月回收量多达4至5吨,及每月变卖废品捐慈善数额数千令吉,目前减剩至一人在打理、每月回收1至2吨及每月捐款仅数百令吉。

资源回收中心内的一切资源,都会变卖换现钱捐慈善。
南美园第四期资源回收再循环慈善中心,近几年来的回收量逐渐减少;中为庄庆鸿。

这条“之路”,越走越少人、越走越“孤单”、废品越回收越少,对尚在义务打理该中心的南美园第四期睦邻计划顾问(70岁)来说,这是让他感到欣慰的现象,也乐见其成。

“回收量少,并不是民众意识下降,而是社区多了许多回收资源的罗厘,会每家每户去回收再循环物,响应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他说,过去槟州落实无塑料袋日,疫情前宣导教育性措施,使到槟州循环率冠全国;随着槟州政府7月1日起重启政策,每户居民都可在自己家进行回收。

“这些回收物虽然没有送来给我们,但至少也没有被送往浮罗布隆垃圾填埋场丢弃。”

南美园第四期资源回收再循环慈善中心成立23年来,所有资源变卖后100%捐慈善,成立初衷就是教育民众响应环保,“想一想才丢弃”。

他说,打理资源中心的人士都是义务帮忙,人数也从初期的10多人,变成7、8人,减至3、4人,到现在只剩他一人在打理。

“早在2000年到2014年期间,每月变卖废品捐出约5000令吉给慈善单位,如今介于数百至1000令吉,有时也只捐出100、200令吉而已。”

他说,该中心是100%将所得收益捐慈善,一分钱都没进口袋。

执法更重要

说,槟州政府7月落实措施,民众的意识会变得更好更普遍,这是因为惩罚比教育有效,当然政府的执法更重要。

“民众将因为别无选择,必须为垃圾进行分类,也知道其后果,就是如果没分类就会被罚款。”

他说,中国如今能做到“垃圾不落地”、每家餐厅都处理厨余,靠的是严厉执法。

“槟州可循序渐进,第一步先落实,第二步再进一步约束人们处理垃圾的行为,最终达致零垃圾。”

资源回收中心内的铁门上,还张挂着以前捐慈善的宣传横幅。

他纠正民众缴付门牌税的观念,那不是“丢垃圾”的准证,身为人类,就要为地球着想,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不乱丢垃圾。

“民众今后也要互相监督,谁乱丢垃圾,就用手机摄录对方的举动,作为证据提交给威省市政厅,以索取100令吉的悬赏奖金。”

巴刹塑料袋未受控

说,虽然槟州目前是全国做得最好的州属,市民意识普遍较好,但仍需提升,比如超市已完全不提供塑料袋,但巴刹方面还是没什么受到控制。

他说,,曾在2000年代3次夺得全槟冠军,该中心2001年在时任武吉丁雅区州议员吴秀丽鼓励下成立,主要灵魂人物是威省市政厅资深官员周荣生,在与市厅、慈济等单位合作下,推动工作。

“至今,我们仍持续每月将变卖资源收益100%捐慈善。”

资源回收中心内什么都有,包括民众辛辛苦苦跑步得来的奖牌,最后都送进了回收中心,庄庆鸿展示一串奖牌。
各种螺丝小零件,收集起来后分门别类装进罐子,供人免费取用。

走入该中心,除了多个大袋子收集铝罐、纸皮、塑料,靠墙架子上还整齐排列的瓶瓶罐罐,分门别类装着各种小零件如螺丝、弹簧、门把、瓶盖等。

对此,他说,只要民众在这里找到想要的资源,都可以取走自用。

报导/摄影:罗健杰

环保意识却高了">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环保

资源回收

源头分类垃圾

南美园第四期资源回收再循环慈善中心

庄庆鸿

相关文章

今日北马头条 | 槟岛禁塑料吸管开跑 有人给吸管 有人不给

王泽钦与社区组织1027联办 环境保护靠你我觉醒活动

威省市长:社区参与环保 可为市厅节省数百万令吉

ECK集团耗资100亿令吉兴建 综合循环科技园 打造零废料环境

垃圾处理预算占半 王泽钦呼吁全民支持环保

浮罗勿隆垃圾场寿命剩12年 张维宏:源头分类垃圾很重要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