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0日訊)象征宗教與文化傳承的北海鬥母宮“鬥母九皇信仰文化樓”正式落成,並於今早舉行隆重開幕典禮,場面盛大熱鬧不已。
該宮理事會主席兼建委會主席拿督許遠達說,隨著文化樓的完成,該宮將邁向另一個裏程碑,理事會將繼續朝向五大綱理念前進,發展宗教事務和宮務。
(攝影:陳碧珊)


他指出,54年前創宮時期的北海鬥母宮,是一間沒有固定膜拜場所的廟宇。在先前輩們堅持的信念和積極規劃下,建設了完善三宮殿的北海鬥母宮,發揮了保存和發揚鬥母九皇信仰的根源。
他說,在邁進廿一世紀的時刻,該宮理事會一致認同單單保存信仰的根源,並不足來弘揚宗教信仰。
“因此在2015年慶祝創宮45周年時,理事會宣布在這片面積2萬平方尺的平地,興建一棟4層樓高的“鬥母九皇信仰文化樓”,耗資1300萬令吉,以文化樓裏的設施,加快步伐宣揚宗教文化和教義,提升信徒們的哲理和智慧。”
他也說,文化樓中“鬥母九皇信仰文化展館”所帶出的訊息,不僅是該宮的民間習俗文化記載,也深入了解祖先當年下南洋來謀生時,隨身攜帶了鄉裏的神明。
“在那時苦艱辛的生活,膜拜神明是心靈上的寄托和力量。落地生根和隨俗,久而久之就有了民間信仰與文化,而民間信仰所膜拜的也是道教神明。所以在這伊斯蘭為國家宗教的大馬,道教能成為5大宗教之一,民間習俗宮廟的力量和貢獻,不容置疑。”


積極推動福利慈善工作
馬來西亞鬥母宮總會總會長拿督李賢源說,近二三十年來,我國各地紛紛設立鬥母宮,宮務便是朝著這方面發展,而北海鬥母宮是其中成就最顯著者之一。
“除了發揚鬥母九皇信仰文化,北海鬥母宮也積極推動社會文化教育及福利慈善工作,獲得信眾鼎力支持。”
他指出,北海鬥母宮成立於半世紀前,與馬中建交的曆史同齡。 50年來通過鬥母九皇信仰的道教文化,對促進馬中兩國的緊密關係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也產生了美好的效果。


他說,中國是中華民族的根源所在,祖先紛紛離鄉去國,到海外特別是南洋群島各地謀生。當時移民經曆風險,備受氣候瘟疫疾病的侵害,因此設宮立廟,通過道教文化屬下多神信仰,祈求保佑平安,免受災害。
“其中九皇大帝,天後聖母以及其他諸神,都是祖先飄揚過海,異地求生所虔誠膜拜,祈求造福保佑平安的神明。”
林慧英撥款5萬令吉予北海鬥母宮
財政部副部長林慧英宣布撥款5萬令吉予北海鬥母宮,並重申,昌明政府堅決支持首相拿督斯裏安華倡導的“昌明大馬”理念,尤其強調“尊重”這一核心價值,致力於包容多元、和而不同。

她說,這座象征道教信仰與中華文化的文化樓,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更肩負著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
她指出,通過九皇大帝信仰文化展覽館、道教資料館,以及北海鬥母宮文物館等設施,為公眾提供探索道教文化的機會,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並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多元文化共存並非易事,世界上因種族和宗教衝突引發的紛爭屢見不鮮。然而大馬通過相互包容與理解,成功實現了各族群和諧共存的典範。
出席者包括前行政議員拿督斯裏彭文寶、檳州行政議員魏子森、雙溪浮油區州議員彭心慈、峇眼惹瑪區州議員朱悅權、峇眼達南區州議員古馬蘭、威省及檳島市議員張維宏、洪明泉與郭玉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