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4日訊)檳城港口有限公司總執行長拿督沙瑟達蘭指出,預計到今年底,檳城港口的貨櫃處理能力將超過150萬個標準貨櫃。
他說,盡管該公司今年面臨地緣政治危機和貨櫃短缺等各種挑戰,但這個目標仍高於去年的144萬個標準貨櫃。
“紅海危機在4月後爆發,對我們產生很大影響,這期間,我們損失約2萬至7萬個標準貨櫃。”


據“馬新社”報導,他昨日帶領本地媒體參觀檳城港口設施,包括北海深水碼頭、北海北岸箱運碼頭和北賴散貨碼頭,在一項彙報會上這麼指出。
他披露,由於紅海危機,檳城港損失約5萬至7萬個標準貨櫃。
著重孟加拉灣轉運市場
詢及該公司增加標準貨櫃的計劃,他說,該公司正將重點轉向孟加拉灣轉運市場,該市場潛力巨大,預計每年可處理約800 萬個貨櫃,涵蓋孟加拉、印尼、印度和緬甸。
“公司的短期目標相當高,但可以實現,我們放眼在短期內處理約10萬個標準貨櫃。”
他說,單單在今年,該公司預計將處理3萬至4萬個標準貨櫃,顯示營運的業務強勁增長。
他強調,自2021年以來,孟加拉灣轉運市場一直在增長,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00%;檳城港口希望利用這利潤豐厚的市場,不斷擴大發展的機遇。

製定30年發展藍圖
檳城港口已製定為期30年的整體規劃發展藍圖,並分成5個階段,放眼把檳港口打造為母港,更希望成為世界商船青睞的“馬來西亞東方之珠”精品港。
該發展計劃,包括到2060年前將碼頭吞吐量提高410萬個標準貨櫃,造船廠容量提高290萬個標準貨櫃。

沙瑟達蘭指出,該公司目前正處於1A階段,在2020年8月耗資1億6000萬令吉提升北海北岸箱運碼頭後,吞吐量已從210萬個標準貨櫃,增加至230萬個標準貨櫃。
他說,整體規劃尚待檳州港務局和政府的批準,盡管尚未收到正式批準,但今年初已向政府提交了有關規劃並進行了彙報。
“這項藍圖面臨的挑戰在於州政府將建造隧道,港口需根據需求分階段實施擴展計劃,公司已聯係當局,並期待相關決策。”
擬拓水深 容納大船
沙瑟達蘭指出,港口容量擴展將允許處理更大船隻,計劃將水深從20公尺增至40至50公尺,以滿足增長的貨運需求。
“公司未來計劃是將檳城打造成郵輪母港,這需完善的交通網絡與連接。公司也在疫情期間擴建了郵輪碼頭,現已可同時停靠多艘郵輪,為未來增長做好準備。”
他說,該公司正開發新業務,研究各港口發展,並與相關機構合作推動計劃。其中,已與印度洋金槍魚理事會合作,確保捕撈符合標準。
“公司也在進行太陽能業務可行性研究,根據全球趨勢,郵輪港口需在2030年前實現岸電係統,公司計劃於2026至2027年完成,投資約1500萬美元。
此外,部分港口已開始生產可再生能源,並計劃在淺水區設置太陽能設施,預計投入4000萬至5000萬美元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