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12日訊)馬來西亞緩和治療服務主任林文龍指出,經過估計全馬需要緩和治療的臨終病患達到18萬人,預計2030年會上升至24萬人,然而,目前全國隻約有30名專業的緩和治療醫生。
“雖然部分州屬均配有約2至3名緩和治療的專業醫生,但醫生人數仍嚴重不足,部分州屬病患需要長途跋涉獲取治療,甚至玻璃市州的病患需要前往亞羅士打的醫院就醫,不僅對病患本身帶來困擾,還會對其家屬帶來各種方面影響。”
林文龍也是士拉央醫院的臨終關懷科主任,他今日出席主題為,“決議十年後,我們做得怎麽樣?”的世界緩和治療日活動時,這麼說。

從事緩和治療領域已有30年的他說,在大部分的認知裏,緩和治療可能隻針對癌症患者,但實際上,也是為絕症患者,包括器官衰竭丶傳染性疾病丶愛滋病病患,及其他相關絕症患者提供服務。
上議員林哥斯華南說,目前僅有10%病患得到完整的緩和治療,因為該領域的專業醫生數量仍極度稀缺。
“我們致力於透過政府丶私部門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夥伴關係,建立可持續的融資模式,以確保每名臨終病患得到相應照顧。”

他說,在2020年出版的第二版《緩和治療全球地圖集》中,大馬緩和治療與醫療係統一體化水平被評為 3A 級,即尚未擁有普遍的服務。
“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將緩和治療納入整個醫療護理過程,以達到為人民提供全面的服務。”
出席者包括,2024年世界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日顧問拿督斯裏德瓦拉吉丶檳州衛生局主任拿督法茲拉。
每年需緩和治療兒童達3萬
根據活動方提供的資料,大馬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需要緩和治療,但目前的專業緩和治療服務,只能滿足10%病患需求。
大部分的兒童病患需求在於非癌症診斷,如虛弱(32%至34%)丶器官衰竭(24%至27%)丶癌症(9%至11%)和傳染性疾病(1%)。
2024年世界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日顧問拿督斯裏德瓦拉吉說,居家臨終關懷項目於1992年在檳城啟動,是一項免費的社區服務,如今已成為全國的典範。
“雖然這10年不斷進步,但截至目前人仍有逾10萬名患者無法獲得及時治療及服務。”
今年100歲的他希望,外界能給予該領域更多的關注及資源,以共同為更多患者提供援助。
活動中,嘉賓也為甲拋峇底柏淡理科大學醫療中心,設為緩和治療的其中一個中心進行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