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5日訊)小城暖情,善事有始無終,無論是社區一群友好,抑或社團組織,大家的共同目標,就是希望弱勢群體能填飽肚子。
視頻:黃意婷
新冠疫情管製令期間,那段以白旗對外無聲呼救的日子,他們挺身而出;後疫情複蘇期至今,他們也一樣照顧清寒弱勢群體,讓他們吃到新鮮料理的愛心飯盒。
他們分別是國聯茶餐室的一群友好,以及同心兄弟慈善團體熱心回饋社會的人。

國聯茶餐室一群友好,在2020年4月起管製令期間,每天都堅持在該茶室外,設立一個小攤位,擺滿飯盒和飲料,菜色依據收獲的報效食材來料理。
如今“疫過天晴”,該茶室和友好們每逢農曆初一丶十五才派發100份飯盒,有準備飲料和面包,讓不同種族的清寒人士,獲得一頓溫飽。

國聯茶餐室業者黃傳貴,告訴《中國報》,做善事隻有開始,沒有結束,這是一條很長的路,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能力,讓弱勢群體享用家庭式飯菜丶更加營養均衡。
“我們有一群友好,附近居民或商家皆有,紛紛樂意‘挺身相助’,有些報效食材丶有錢出錢丶有的成為義工,親自料理食物,大家分工合作,非常積極。”

初一丶十五不是茹素日嗎?他說,之所以不準備素食飯盒,是考慮到一些人沒有吃素習慣,加上不少素料是加工食品,有的人可能吃不慣,或者對大豆丶麥麩類食物過敏,因此他們選用自然食材,比如肉類丶青菜。
另,同心兄弟慈善團體會長兼北海新芭底南山伯公理事會主席謝政毅,及其善心團隊,疫情期間已開始派飯和派物資;如今也延續這項善舉,該團體諸人,每兩周的周六會在該團體活動中心(北海鬥母宮後方)派發飯盒。

黃傳貴:派飯前 都會公布食材
弱勢群體不分種族,一些食物未必符合所有人,國聯茶餐室業者及義工,在派發飯盒時,會告訴領取飯盒的人裏面有什麽食物。
該茶餐室業者黃傳貴說,有些人可能避忌某些食物,但他們在派發時都會告訴領取者。

他分享,飯盒的配菜看似簡單,但若有叉燒或鹵肉,準備起來卻相當耗時,需要在前一天開始準備,確保入口美味。
他說,其太太丶社區居民丶附近商家友好等,都有份參與其中,有的捐錢丶有的打包飲料,或者買一些小吃讓領取者加餐。
“我們很感觸,雖然目前生活已恢複,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很富足,也有一些獨居老人行動不便,需要接受援助,因此我們將竭盡所能,幫助他們填飽肚子。”

謝政毅:愛心活動 讓青少年放下手機
愛心派發飯盒,除了溫暖弱勢群體,也讓年輕一代放下手機,體會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
同心兄弟慈善團體會長謝政毅說,每次派飯會有4至5個義工參與,而在過去剛開始派飯時,最小有16歲左右的少年參與,一起料理食材。

他說,義工們都是理事自發投入,有些義工會帶著孩子來參與,這可以培養他們慈善是從小做起的觀念,也讓他們知道除了手機,世界上還有其他更美好的東西,是需要用心來體會。
他解釋,之所以不在農曆初一丶十五派發飯盒,是因為地方上很多慈善團體都在進行,已達飽和,而且每一天幾乎有人需要幫助,且為了不浪費糧食,於是才決定每兩周進行一次派飯活動。
“我們一開始時準備150份飯盒,後來在6月15日增加至200份,幫助地方上有需要人士,每次都采取排隊製,如果領取了,有特殊原因還需要多一盒飯盒,就要重新排隊。”
彭心慈:做慈善 有心奉獻就好
慈善就一定花錢嗎?非也,隻要參與其中,無論是準備飯盒丶參與清洗工作丶貢獻勞力,抑或捐獻些許,都是慈善。
雙溪浮油區州議員彭心慈說,同心兄弟慈善團體派發愛心飯盒活動,都是由許多善心人士參與,而且誌在以自身能力,幫助弱勢群體。
“做善事不必付出大筆金錢,義務參與其中準備及收拾工作,都是一種善行。”
她說,該團體不會提前向人領取任何捐贈食材,想要參與這善事的人,在下次分發飯盒的幾天前,可以聯絡負責人,負責人就會前往索取。
“有興趣參與此慈善事業,可以聯絡愛心飯盒活動的負責人鄭寶镟(017-5416606)。
報導、攝影:黃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