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人认为在槟城旅游册子中的乔治市文化与遗产之旅部分,列出“站在椅子上的男孩”壁画以及“猫与人幸福地生活一起”壁画,是有点不适当,因为壁画与乔治市文化扯不上关联。
壁画是否等同与文化,这里就存在很多的辩论空间,可以很学术的去讨论;同样的,若要将壁画当作是乔治市文化,一样可以很学术的去辩论一番。
但是如果要很表面、快速的让外地人了解乔治市文化,以现有在乔治市的壁画来解释,未免太肤浅了点。
乔治市壁画固然是如今非常火红的打卡点,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而把壁画当成乔治市文化。看看壁画的内容,比如旅游宣传册子上的“站在椅子上的男孩”或“猫与人幸福地生活一起”,这两幅壁画反映了乔治市什么文化?难道乔治市的文化是“站在椅子上”?抑或“猫与人”?壁画的内容充其量的把乔治市的悠闲氛围表达出来而已吧?
回头看乔治市当初申请世界遗产地位时的准则,里面没有一项是壁画可以带出来的文化。根据槟城古迹信托会前主席林玉裳透露,当年乔治市申遗的准则分别是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城市风貌和建筑特色,即宗教建筑、公共建筑、教育建筑、海上浮脚物、传统民居和店屋/街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习俗、传统宗教、传统节庆、传统行业/手工艺/文艺、传统美食、传统路名、传统牌匾(名人和庶民墨宝)、方言、历史(名人及庶民)和口述历史。
如果要把乔治市文化发扬光大或是宣传开来,就应该认真掌握基本的知识或常识。
就好像曾有一个自诩传承乔治市古迹的组织,直接翻译打铜仔街的英文名字,却没去了解为何那条街称之为打铜仔街?为何中文街名和英文名字是牛头不对马嘴?乔治市文化不是这样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