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14日訊)為了信守與女兒的承諾,熱愛木工的媽媽在疫情管製令期間答應女兒,在屋旁建造“織夢小屋”,耗逾9個月完成。
(視頻:黃意婷)
這名媽媽是47歲的許寶玲,從事時裝設計師的她,大學時期主修建築係,畢業後的工作也是建築師,即使轉行時裝界,對於木工手藝熱愛不減。
她說,打造小屋的緣起是在2020管製令時,在家難得靜下心,就為女兒開始製作一個小型娃娃屋,之後也告訴女兒:有一天建一座小屋給妳玩。

為了實踐承諾,她於2023年10月起便籌備尋找材料,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在2024年7月左右相繼完成外殼和室內裝飾,讓女兒有了個織夢天地。

“小屋得以順利完成,要感謝母親和我一起挑揀木頭和拔除鐵釘,父親則幫忙買五金材料和食物,木匠友人和裝修行業友人周鈺來協助。”
3月的天氣酷熱,她和母親要頂著大太陽製作小屋,有時候突然大雨,工程就延後了。

“最多工的是,貼牆紙數量不夠需要另外買,拔了鐵釘的木頭需要補洞,好天氣時每天幾乎從早上10時做到傍晚6、7時左右。”
“女兒的童年不能留白,雖然她現今是14歲的少女,但希望她開心,西方國家有很多家庭都有小木屋,這也啟發了我。”
寶玲的母親倪燕萍(60多歲)說,參與小屋製作也是陪伴孫女(盧諾雅)成長的一個過程,雖然過程中日曬雨淋,但非常值得。

“織夢小屋”的構造雖然簡單,但互動性極高,除了放置小型娃娃屋,內部亦設有高架床鋪,可以讓孩子上下攀爬,還可以午休,樓梯設計鏤空,裏面裝滿各種毛線球,讓熱愛針織的盧諾雅珍藏各種線類。
以二手木築屋身
目測約100平方公尺的“織夢小屋”,屋身結構講求環保,使用的木材都是“二手木”。
許寶玲說,製作“織夢小屋”的木材是源於裝修行業及木匠友人介紹,即尋找別人拆除甘榜屋或一些木製家具的木頭,有的則在二手攤位購得。

“這些木頭非常堅固,唯一的缺點就是要重新打磨和拔鐵釘,這一點是我和母親最耗時的工程。”
其父親則負責前往五金店購買一些金屬鎖扣,“織夢小屋”的材質講求輕盈為主,所有使用的建材越輕越好。
“很感謝阿來的建議,因為‘織夢小屋’的窗戶也顧慮安全問題,他建議窗戶使用透明亞克力板代替,它有玻璃的透光度,但比玻璃輕。”
女兒有了針織手工天地
隨著“夢想小屋”建成,許寶玲酷愛針織手工的女兒盧諾雅,有了一個“織夢”環境。
14歲的盧諾雅在課後閑暇時,會進行針織,各種各樣的娃娃、墊子都出自她的巧手,“織夢小屋”成為她玩樂的地方,也是一個安靜的手工室。

許寶玲也同樣在“織夢小屋”,放置一台縫紉機,隨時在這裏設計時裝新作品,安靜的空間讓她可以更好的提起專注。
“這裏是我們母女倆互相陪伴的空間,也是彼此的工作室,我除了會在小屋製作新時裝,也會回到工作室看顧。”
詢及未來小屋範圍有何改造計劃,她說,若空間及時間允許,未來可能在小屋外打造一個開放式廚房,或者弄一些園藝,屆時親朋好友來小住有個休閑空間。

測量失誤 起初“釘歪”
在建造小屋過程中,由於一開始測量失誤,導致其結構出現水平線(Leveling)歪斜的情況。
許寶玲笑言,除了面對天氣變化和為“二手木”逐個拔釘子的挑戰外,另一個挑戰就是測量失誤導致小屋被“釘歪”了。

“幸好獲得裝修工友人阿來(周鈺來)幫忙,他擁有20多年的房屋裝修經驗,小屋才得以獲救。”
裝修業者周鈺來(56歲)說,“織夢小屋”是他首次製作,由於此前小屋沒有“調平”,因此出現歪斜,他幫忙調整。

“之前沒有接觸過,所以有小小壓力,但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嚐試。”
“我曾經製作過小型家具,小屋是第一次嚐試,我的兒子(周錦雄)也有一起幫忙。”


報導、攝影:黃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