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2日讯)车子违规停在人行道丶导盲砖不完善丶电箱紧贴导盲砖,无障碍设施不足,都是视障人士面对的最大问题,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让他们最怕踏进的地区,竟是发展迅速的峇央峇鲁区。
视障人士原是社会应该关注的群体,但往往人们总是忽略他们的需求,在环境不友善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让自己活动在有限的范围里。
《中国报》记者访问圣尼古拉盲人之家的一些视障人士,了解他们对槟州无障碍设施的感受和看法。当中,他们提出峇央峇鲁区的无障碍设施不足,恐惧成为他们鲜少前往该地的主要原因。


“我们不是不想去峇央峇鲁,只是不敢啊!那里实在太危险了,好像找不到方向,甚至有时还要走在车道上!”
23岁的视障导师法希(轻微弱视)指出,乔治市市区的无障碍设施相对完善,但在西南县或峇央峇鲁区,部分地区缺乏导盲砖和围栏,极大地增加视障者的风险。
“对於视力健全的民众而言,这些设施的缺失可能无关痛痒,但对於全盲朋友来说,却是极度危险的。”

他补充说,市区内的一些行人道,也经常出现导盲砖缺失或围栏不足的情况,更糟糕的是,有些不守规矩的车主将车辆违规停在人行道上,进一步阻碍视障者的行走。

众受访者希望,未来槟城能进一步完善无障碍设施,为他们提供更安全和便利的出行环境。
导盲砖颜色与路面相近 无法辨别位置
来自吉打的费扎尔(27岁,弱视)说,不少人认为视障者可依靠触碰导盲砖辨别方向,但事实上这仅适用於全盲人士。
“弱视者更多依赖导盲砖的颜色对比,但部分地区的导盲砖颜色与路面相近,导致我们无法辨别其位置,如位於槟城中环广场(Penang Sentral)的导盲砖。”
他进一步指出,某些开发商可能基於美观考量选用低对比色设计,这对视障者来说不仅不实用,还存在安全隐患。


他也提到,曾尝试前往皇后湾一带,但由於广场内导航设施不足,容易迷失方向,只能停留在外围,未能深入体验。
“不过,相比之下,槟城的无障碍环境,仍然比我家乡吉打更好一些,让我少了些紧张感。”
结伴同行更安全
来自砂拉越的全盲者婉婷(30岁),和弱视者努鲁瓦希塔(25岁)一致认为,结伴同行能减少安全隐患。
她们提到,部分司机对视障者的态度恶劣,甚至说出如“你瞎了吗?”或“你看不见吗?”这类带有歧视的语言。
婉婷回忆,有次她与朋友在葛尼湾附近过马路时,因天色昏暗视线受阻,险些被车撞。幸得热心路人相助,才避免意外发生。

努鲁瓦希塔(待业人士,弱视)补充说,槟华学校附近的一个电箱紧贴导盲砖,让视障者的行走变得更加困难。
“我们依靠导盲杖以左右45度角敲击地面来感知路况,但这样的设计让全盲者难以分辨是否能继续前行。”


选择柔性处理
圣尼古拉盲人之家总经理周嘉敏指出,槟岛的无障碍设施仍有不足,无法为视障者提供充分支持,即便距离不远,她也建议视障者携带盲杖,不仅可指引方向,更能让路人辨识其需求。
“一些地区的导盲砖仅限於巴士站,未延伸至完整步行路线,视障者往往需依赖路人协助,穿越草坪才能抵达人行道。”
她说,乔治市的无障碍设施整体较为完善,但仍存缺陷。视障者的盲杖常卡在石缝或排水沟盖内,导致摔倒。她提到,曾有视障者因盲杖卡住摔入沟渠,导致大腿严重擦伤。

周嘉敏透露,她已向市政厅建议参考新加坡模式,为红绿灯设置残障人士专用计时功能,让OKU卡用户能延长过马路时间。
“现有的15秒对普通行人尚且紧张,更遑论残障人士。”
她希望通过柔性沟通改善设施,并举办如“白杖日步行活动”这类体验活动,邀请相关单位切身感受视障者面临的挑战,以促使实质改善。

她也说,该院视障者曾参与一家外国公司的实验,即通过卫星导航系统(GPS),在设有传感器的鞋垫中发出震动,使视障者直观感受所需拐弯的方向。
“虽然该项目在吉隆坡取得较好的成果,无奈槟城小巷路况过於复杂,导致导航系统无法精确估算准确拐弯距离。”
吁公众主动反馈 助市政厅更快采取行动
槟岛市政厅基本设施与交通常务委员会交替主席陈伟俊回应,市政厅正在持续改善无障碍设施,并依据《建筑环境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施守则(MS1184)》的标准进行设计与维护。
他强调,市政厅的工程师定期监督导盲砖的安装工作,并收集视障者的意见以优化设计。
“我们目前采用黄色和灰色的导盲砖,以保证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方便弱视者辨识方向。”

他指出,该厅主要挑战在於及时获知损坏设施的具体位置,他呼吁公众主动反馈并附上图片或影片,协助该厅更快采取行动。
“槟岛市政厅(MBPP)主要负责槟岛市区的无障碍设施,西南县则由公共工程局(JKR)负责,仍需民众向该局汇报实况,以便完善州内无障碍设施。”
他透露,未来市政厅计划参考国外经验,进一步完善无障碍设施,包括公交站增设盲文标示(效仿重庆市)丶优化盲道设计,以及在必要地区增加围栏和安全井盖。
他透露,市政厅将与相关组织携手合作,通过创新设计与柔性沟通,推动槟城成为更友善的城市,为所有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与便捷的公共空间。
报导/摄影:林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