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22日訊)車子違規停在人行道丶導盲磚不完善丶電箱緊貼導盲磚,無障礙設施不足,都是視障人士面對的最大問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讓他們最怕踏進的地區,竟是發展迅速的峇央峇魯區。
視障人士原是社會應該關注的群體,但往往人們總是忽略他們的需求,在環境不友善的情況下,他們只能讓自己活動在有限的範圍裏。
《中國報》記者訪問聖尼古拉盲人之家的一些視障人士,了解他們對檳州無障礙設施的感受和看法。當中,他們提出峇央峇魯區的無障礙設施不足,恐懼成為他們鮮少前往該地的主要原因。


“我們不是不想去峇央峇魯,隻是不敢啊!那裏實在太危險了,好像找不到方向,甚至有時還要走在車道上!”
23歲的視障導師法希(輕微弱視)指出,喬治市市區的無障礙設施相對完善,但在西南縣或峇央峇魯區,部分地區缺乏導盲磚和圍欄,極大地增加視障者的風險。
“對於視力健全的民眾而言,這些設施的缺失可能無關痛癢,但對於全盲朋友來說,卻是極度危險的。”

他補充說,市區內的一些行人道,也經常出現導盲磚缺失或圍欄不足的情況,更糟糕的是,有些不守規矩的車主將車輛違規停在人行道上,進一步阻礙視障者的行走。

眾受訪者希望,未來檳城能進一步完善無障礙設施,為他們提供更安全和便利的出行環境。
導盲磚顏色與路面相近 無法辨別位置
來自吉打的費紮爾(27歲,弱視)說,不少人認為視障者可依靠觸碰導盲磚辨別方向,但事實上這僅適用於全盲人士。
“弱視者更多依賴導盲磚的顏色對比,但部分地區的導盲磚顏色與路面相近,導致我們無法辨別其位置,如位於檳城中環廣場(Penang Sentral)的導盲磚。”
他進一步指出,某些開發商可能基於美觀考量選用低對比色設計,這對視障者來說不僅不實用,還存在安全隱患。


他也提到,曾嚐試前往皇後灣一帶,但由於廣場內導航設施不足,容易迷失方向,只能停留在外圍,未能深入體驗。
“不過,相比之下,檳城的無障礙環境,仍然比我家鄉吉打更好一些,讓我少了些緊張感。”
結伴同行更安全
來自砂拉越的全盲者婉婷(30歲),和弱視者努魯瓦希塔(25歲)一致認為,結伴同行能減少安全隱患。
她們提到,部分司機對視障者的態度惡劣,甚至說出如“你瞎了嗎?”或“你看不見嗎?”這類帶有歧視的語言。
婉婷回憶,有次她與朋友在葛尼灣附近過馬路時,因天色昏暗視線受阻,險些被車撞。幸得熱心路人相助,才避免意外發生。

努魯瓦希塔(待業人士,弱視)補充說,檳華學校附近的一個電箱緊貼導盲磚,讓視障者的行走變得更加困難。
“我們依靠導盲杖以左右45度角敲擊地面來感知路況,但這樣的設計讓全盲者難以分辨是否能繼續前行。”


選擇柔性處理
聖尼古拉盲人之家總經理周嘉敏指出,檳島的無障礙設施仍有不足,無法為視障者提供充分支持,即便距離不遠,她也建議視障者攜帶盲杖,不僅可指引方向,更能讓路人辨識其需求。
“一些地區的導盲磚僅限於巴士站,未延伸至完整步行路線,視障者往往需依賴路人協助,穿越草坪才能抵達人行道。”
她說,喬治市的無障礙設施整體較為完善,但仍存缺陷。視障者的盲杖常卡在石縫或排水溝蓋內,導致摔倒。她提到,曾有視障者因盲杖卡住摔入溝渠,導致大腿嚴重擦傷。

周嘉敏透露,她已向市政廳建議參考新加坡模式,為紅綠燈設置殘障人士專用計時功能,讓OKU卡用戶能延長過馬路時間。
“現有的15秒對普通行人尚且緊張,更遑論殘障人士。”
她希望通過柔性溝通改善設施,並舉辦如“白杖日步行活動”這類體驗活動,邀請相關單位切身感受視障者面臨的挑戰,以促使實質改善。

她也說,該院視障者曾參與一家外國公司的實驗,即通過衛星導航係統(GPS),在設有傳感器的鞋墊中發出震動,使視障者直觀感受所需拐彎的方向。
“雖然該項目在吉隆坡取得較好的成果,無奈檳城小巷路況過於複雜,導致導航係統無法精確估算準確拐彎距離。”
籲公眾主動反饋 助市政廳更快采取行動
檳島市政廳基本設施與交通常務委員會交替主席陳偉俊回應,市政廳正在持續改善無障礙設施,並依據《建築環境通用設計和無障礙設施守則(MS1184)》的標準進行設計與維護。
他強調,市政廳的工程師定期監督導盲磚的安裝工作,並收集視障者的意見以優化設計。
“我們目前采用黃色和灰色的導盲磚,以保證與周圍環境形成對比,方便弱視者辨識方向。”

他指出,該廳主要挑戰在於及時獲知損壞設施的具體位置,他呼籲公眾主動反饋並附上圖片或影片,協助該廳更快采取行動。
“檳島市政廳(MBPP)主要負責檳島市區的無障礙設施,西南縣則由公共工程局(JKR)負責,仍需民眾向該局彙報實況,以便完善州內無障礙設施。”
他透露,未來市政廳計劃參考國外經驗,進一步完善無障礙設施,包括公交站增設盲文標示(效仿重慶市)丶優化盲道設計,以及在必要地區增加圍欄和安全井蓋。
他透露,市政廳將與相關組織攜手合作,通過創新設計與柔性溝通,推動檳城成為更友善的城市,為所有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與便捷的公共空間。
報導/攝影:林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