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脚26日讯)由于今年农历新年来得早,民众提前大扫除,大山脚慈济环保教育站最早在本月初,就陆续接到比平时多三倍的回收物品,当中以衣物量最多,每三天就有一趟罗厘来运走2吨衣物。
大山脚慈济环保教育站负责人林森祥今日接受《中国报》电访时说,该站每逢到了农历新年都会比平时收到多三倍的回收品,当中包括衣服、纸类、玻璃品、塑料、电器等。


“最多的是衣物,平时如果是收好几份,到了农历新年会暴增到十多份的数量,每三天就有一辆2吨罗厘来运走衣物。”
他指出,纸皮方面也是每3天就有一辆2吨罗厘来运载,该站也是首个回收玻璃品的回收站。
他说,该站如今每天都有10多名义工,正在处理堆积如山的回收物品。
他说,由于家具体积大,因此不收家具,但如果接到民众发送照片过来欲回收家具,他就会把相关照片放上平台看是否有民众需要,再把有关家具运送过去。
“所有资源都会变卖了捐赠慈济,本站志工都是没有领薪义务工作,因此我们鼓励民众一开始就做好源头分类了资源再送来,那么就能减轻我们的工作量,也使得回收工作更有效率进行。”
他认为,民众对环保及再循环的意识有所提高,但还是有部分民众分不清楚,把本站不能回收的物品也送来。
“比如我们列明了床褥、枕头、抱枕、瓷器不收,但结果还是有接到相关物品,只不过有所减少一些。”


免费借轮椅病床拐杖
林森祥说,大山脚慈济环保教育站除了回收物资和提供环保教育,也有免费借出轮椅、病床和拐杖,民众如有需要可联络他(电话012-461 4648)借用。
他说,该站平时都有学校、工厂派人来学习循环知识。
“大山脚慈济环保教育站从26日起停止开放至2月7日(初十),我们需要时间整理大量的回收品,不然工作做不完。”
他说,今年农历新年的回收品本月初就开始陆陆续续送来了,毕竟今年的新年来得早,民众也很早就收拾及大扫除。
平时,该回收中心每周一至周五早上9时30分至下午3时30分、周六早上9时30分至下午1时接收回收,此外每月的第3个星期日早上9时至下午1时30分则是环保日。

(大山脚慈济环保教育站地点)
南美园回收站减80%
以社区居民为主的南美园第四期资源回收再循环慈善中心,这次新年收到的回收品比过往减少了80%,原因是回收管道增加、人们生活观念改变及环保意识提升所致。

该中心负责人庄庆鸿(72岁)受访时说,回收品少了80%,人们环保观念也增加了80%。
“如今人们减少送来回收站,因每周威省市政厅都会回收回收品,以及有许多小罗厘到社区里去回收。”
他说,70、80年代大扫除,人们送来该站的回收品可以摆放到马路上,10辆罗厘都载不完,如今这种景况不再;2000年开始环保意识抬头,疫情后民众的思想改变。
他认为,如今科技发达下,人们消费模式不像以前,购物前会上网查阅有关物品是否适合才买,以前年代是买了再算,一些年轻人也奉行极简生活,不希望家里堆太多东西。



每月变卖数百令吉
庄庆鸿说,南美园第四期资源回收再循环慈善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每月把收到的回收品变卖后捐慈善,以前高峰时期一度可变卖约2000令吉,如今只介于200令吉至300令吉。
“近几个星期来,才开始收到民众送来的一些回收品,比如旧衣物、婴儿座椅、躺椅、纸皮、行李箱等。”


他说,回收品减少是好事,显示回收管道增加及环保意识提高,槟州政府今年7月1日开始针对住宅垃圾源头分类执法,他乐见其成,唯提醒地方政府务必严厉执法,切勿没有执法,导致春风吹又生。
他认为,除了官员执法,民间也要互相监督,才能像其他国家如中国、新加坡严厉及见效,他希望最后也会来到像日本那样的阶段,即特定日子回收特定物品如玻璃瓶、纸张等,让民众习惯响应回收。
(南美园第四期资源回收再循环慈善中心地点)

报导/摄影:罗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