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簡
APP
主頁 > 今日北馬 > 檳島

大旗鼓

文 文 文

以“一指神功”聞名天下 76歲的他 仍在耍大旗

(檳城7日訊)他的“一指神功”聞名世界,就連時任旅遊部長丹斯裏黃燕燕也曾經抓著他的食指不停研究,直問“你的手指是不是裝了鐵?”,讓他覺得又驕傲又好笑。

來自檳城公會的王億善(76歲)參與耍大旗已有50多年,他擁有一項獨門功夫,就是以食指來頂起重達10公斤的大旗,而這項功夫也讓他聞名世界,每次到國外表演時,都會讓觀眾驚奇讚歎。

王億善指出,學習一指神功並不是簡單的事,不隻是手指要有力度,還必須“動用”到腳力、腰力及肩膀的力量,才可以將大旗頂上去。

“除了手臂要有力量外,腰部的力量也很重要。”

王億善分享他在耍大旗時的“甜酸苦辣”,直言參與大旗鼓表演讓他很有成就感。
盡管已經70多歲,王億善仍可以展示“一指神功”舉大旗。

他接受《中國報》專訪時,回憶起在1970年代開始流行耍大旗時,當時20多歲的他也對有濃烈的興起,開始參與耍大旗。

他說,耍大旗有很多花樣,可以將大旗頂在額頭、肩膀、嘴巴,或是從後方將大旗踢上來,然後再頂起大旗。

“但那時候我想要與眾不同,因此決定開始練習用手指頂起大旗。”

他說,一開始肯定是無法頂起來,所以他每天都會在家用手指頂起沙包來練習,從3公斤的沙包開始,到5公斤沙包,慢慢增加沙包的重量。

直到在1998年檳州國慶慶典上,王億善才首次成功用手指頂起

王億善(右起)與妻子林秀珍,一起閱讀剪報,回憶起當年首次以“一指神功”舉起大旗的情況。
在1998年檳州國慶的慶典上,王億善成功展示“一指神功”,還被刊登在報章封面,他收集有關剪報至今。

受傷是家常便飯

耍大旗已有50年經驗的王億善,在練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面對各種傷,瘀青流血已是“家常便飯”,最嚴重的情況是脊椎的椎體移位。

他說,那時是在香港進行表演賽,他在接同伴踢來的大旗時,一時猶豫而沒有看準時機,導致大旗碰到頭部,傷到脊椎。

“當大旗碰到頭的一刹那,就像是一股電流從頭傳送到腳,手也麻痺。”

王億善以筆來作為替代,展示耍大旗的技巧。

當時他忍著疼痛,等回國後才到醫院去檢查,當時醫生告脊椎已經移位,需要動手術,並給他1星期的時間去考慮。

“當時我去到商場,就去試坐按摩椅,覺得情況有比較好,嚐試了大約10天後,決定購買按摩椅回家,坐了1個月後覺得好很多了,就決定不開刀了,至今也沒有任何不適。”

緣份的奧妙

王億善在退休前是任職德士司機,他所載過的1名中國乘客,竟然可以在中國再次相遇,讓他直呼不可思議。

他說,他曾載過1名從北京前來出差的中國人,在車上聊天時,他曾告知對方即將在1星期後前往中國表演,過程中雙方也沒有留下任何聯絡號碼。

“但我在中國北京表演時,突然有人指著我,跟領隊說我是1名德士司機,原來之前我載過的那個人,是當天觀看演出的1名重量級嘉賓,他竟然還認得我!”

這場跨國的緣分,讓他覺得不可思議之餘,也很驚喜。

耍大旗的照片被製作成明信片,讓王億善很驚喜。

走入校園

檳州公會主席黃天發指出,王億善加入該公會至少已有30年,也是唯一擁有“一指神功”的表演者。

他說,學習“一指神功”並不是簡單的事,但他們也很鼓勵及栽培更多人學習這門“功夫”,以及其他耍大旗的技巧。

“我們有計劃要走入校園,希望可以將列為學校的課外活動。”

他說,每支隊伍需要有15人,因為除了耍大旗之外,還必須要有人“看前顧後”,確保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危險。

高興
高興
驚訝
驚訝
憤怒
憤怒
悲傷
悲傷
關懷
關懷

大旗鼓

相關文章

檳大旗鼓代表將出席 柔古廟遊神 交流互動

“牙可掉 文化不可失傳” 曹觀友感激保存大旗鼓文化

提前3小時抵達檳機場 黃漢偉:以免錯失航班

大旗鼓源自檳 寶珠社1883年曾舉辦

15和16日很熱鬧 爵士樂大旗鼓邀你賞

楊順興:有必要改變 探討參展機製及活動

本网站将存储和使用您的 Cookie 数据,以改善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
同意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