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簡
APP
主頁 > 今日北馬 > 檳島

浮羅山背

暹羅村

檳州暹羅人協會

文勒

文 文 文

今日北馬頭條 | 眼前只剩下碎片 逼遷拆屋讓路發展 暹羅村民何去何從

(檳城12日訊)在車水馬龍的車水路,浮羅池滑警局與曼穀巷之間的一條小巷,近180年來存在的,難以抵擋發展洪流,如今大部分該村的暹羅居民房子已被拆除,僅剩下2個單位,以及近10個業者經營的商店。

位於浮羅池滑的,是在1845年英國殖民地時代,獲得英女皇維多利亞免費贈地,供當時的暹羅人及緬甸人居住,以協助看管寺廟,意味著該村落已經有170年曆史。

暹羅村居民住家,大部分已拆除。
車水路門牌248B,是文勒的住家,也是檳州暹羅人協會的會所。
文勒住家的周遭,是暹羅村其他居民住家拆除後,留下的一些廢棄建築結構,下雨時就出現積水。

早期該區住著泰國人及緬甸人,但是如今只剩泰國人,而緬甸人多年前已絕跡在該區。

根據2016年的媒體報導,當時共有14戶家庭及10名業者,分別是一間複印店、一間印度煎餅店、一間理發店、兩間花店、兩間報紙代理及3間摩哆維修店。

目前僅存的暹羅人住家單位,分別是車水路門牌248B及緬甸巷門牌3號。

從車水路旁的小巷踏入,隻見房屋拆除後的一片片碎片,雨後更是一片積水,讓人不勝唏噓。

當地居民在2014年4月接獲律師信,要求居民在1個月內遷出該地,居民才驚覺家園已被變賣。事後,居民數次將案件帶上法庭,希望保住家園,不過皆敗訴。

最後一宗法庭案中,聯邦法院在2023年12月7日,恢複檳城高庭的一項裁決,撤銷前任總檢察長給予兩名起訴人,對檳城緬甸社區信托財產,進行訴訟的同意,意味著居民已再次敗訴。

根據2016年的報導,發展商曾向檳島市政廳提出申請,將在原地興建一座5層樓高的廉價酒店,共有97間房及3個店鋪單位,占地2681平方尺。目前,未知該發展計劃進展。

文勒的父親萬迪(右起)及母親。

想為暹羅人協會找新家

位於車水路248B門牌的房屋,是檳城暹羅人協會主席(Boon Leua)的家,過去幾年也曾暫時充作該協會的會所,如今,發展巨輪到來,他希望幫該會,另找一個家。

現年66歲的,是住在這個村莊的第三代人。

其已故父親萬迪,也被稱為Noo Wan,是傳統暹羅歌舞表演默諾拉(Menora)表演者。在2007年,檳城古跡信托會曾頒發“檳州活古跡獎”給萬迪。

2020年度喬治市世界遺產機構獎中,萬迪被授予喬治市瑰寶獎(知識貢獻與傳承瑰寶獎)。

不過,萬迪在2022年1月頒獎典禮舉行前幾個月,於2021年10月28日去世,享年98歲。

萬迪在2007年,獲檳城古跡信托會曾頒發“檳州活古跡獎”。

同一年,檳城暹羅人協會,被授予喬治市世遺機構承先啟後獎組別的銀獎。

萬迪在1976年創辦該會,過去40多年曾借用暹羅廟的地址作為該會書信地址,萬迪去世後,其老家就作為會所。

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去年1月,居民、地主和浮羅池滑州議員胡智勝在會面時,後者曾叫居民寫下本身的訴求。

說,他的心願是,希望繼續住在老家;若發展商決定要拆除,就希望能將老家拆除後,能在該地段的某處重建設展覽館,或提供一處作為暹羅人協會會所。

他在去年4月致函檳州首長曹觀友,提出上述訴求,不過,首長辦公室在7月回複,指由於車水路248B門牌的單位,並未被列為檳州古跡建築物,因此州政府無法保住有關建築物。

去年4月,他也致函檳州古跡專員署,要求將其住家列為州古跡,不過對方在5月回複,指已討論此事,並會帶上檳州古跡理事會討論。

1958年,34歲的萬迪(後排左2),與一眾舞者及音樂家,在泰國駐檳總領事館參與“Tarian Timor”表演。
2020年度喬治市世界遺產機構獎中,萬迪被授予喬治市瑰寶獎;檳城暹羅人協會則獲得承先啟後獎組別的銀獎。
萬迪獲喬治市世界遺產機構,授予2020年喬治市瑰寶獎。

申請租借會所被拒

希望能為找一個家,將暹羅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他去年曾致函檳州秘書署,希望能租借愛心大廈的一個單位,作為該會會所。

不過,檳州秘書署去年9月回複,指在開會後,拒絕該會在愛心大廈租借會所的申請,指檳州福利局本身,需要更多空間,作為更多的辦公空間。

另一方面,浮羅池滑區州議員胡智勝說,他目前也正為檳城暹羅人協會尋找會所,之前他曾致函愛心大廈申請,但無空置單位,因此接下來仍繼續尋找,其他可申請租用的地點。

說,他將再設法約見曹觀友,希望曹觀友給予該會協助。

他說,其父親生前,也一直有個心願,希望其住家能保存為檳城暹羅家庭的古跡,讓暹羅人後代都能知道,暹羅人在檳城的生活方式及曆史。

文勒希望能為檳州暹羅人協會找一個家,將暹羅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萬迪與長女努萍多年前的合照,努萍現為77歲。

胡智勝:土地不屬州政府

浮羅池滑區州議員胡智勝說,課題,是私人對私人的案件,州政府並未涉入,因為這並非州土地。

他說,經過10年的法庭程序,聯邦法院對土地所有權問題做出裁決,因此,如有進一步的法律行動,將需要從另一個角度提出爭議。

他說,從2023年尾開始,一些收到拆遷通知的居民,已向其服務中心尋求幫助。之後,他在去年1月為居民和地主召開一次會議,來自的15名代表及升旗山國會議員瑟麗娜也在場。

“我也協商將原定的拆遷日期,從2023年的12月30日延長到去年3月初,讓相關居民爭取到更多時間搬遷。”

胡智勝說,他也聯係州政府的房屋行政議員及房屋委員會,幫助那些收到拆遷通知的居民,優先申請州政府的可負擔房屋,因為這是一個特別與緊急的案件。

文勒(右)希望將父親萬迪創辦的檳州暹羅人協會,繼續好好傳承下去。
文勒拍打的長鼓,是暹羅人協會表演中常用的樂器,他希望能將暹羅文化繼續發揚及傳承。

祖父100年前來到檳城

的祖父占迪出生於1871年,他在約100年前,離開泰南宋卡府,來到吉打亞羅士打。不久後,他又來到檳城,根據最早記錄,1910年,他已有在檳城居住的相關身分證件。

的父親萬迪在1924年出生時,一家人住在廣東民路,不過沒多久就搬進,一直住到他去世為止。

萬迪曾將默諾拉舞蹈傳授予的哥哥,對方在10多年前去世,如今默諾拉舞蹈是由居住在威省的嫂嫂及家人傳承。

18歲的萬迪(左起)與父親占迪,在1942年的合照。

說,要跳默諾拉舞蹈是非常講究的,必須要先虔誠祭拜並經過一系列程序後,才可以穿上舞服及跳舞,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跳。

默諾拉在泰國流傳約2000年,是一種結合戲劇、舞蹈、音樂的演出形式,經由泰南傳入北馬一帶。吉蘭丹傳統舞蹈Mak Yong深受默諾拉影響。

默諾拉Menora,也叫Manora、Nora、Nohra,源自Manohara,是泰國著名半人半鳥神話Kinnari的女主角名字。 Kinnari(馬來文kenari)即金絲雀,默諾拉模仿小鳥的舞姿由來於此。舞者十指戴上尖長金屬指套象征鳥爪,舞裝後面翹起的是鳥翼。表演除了舞者與樂隊,也有戴著面具、動作滑稽的諧角串場,諧角面具分紅、青、白三種顏色。

2002年,萬迪在位於緬甸巷的檳城臥佛寺進行最後一次默諾拉表演,作為對神祇的致敬。
默諾拉舞者佩戴的皇冠。
默諾拉舞者佩戴的皇冠。
文勒(左)與兒子詹拉特(中)及其他年輕暹羅人,一同演奏長鼓。

希望下一代傳承暹羅傳統文化

希望下一代能了解暹羅傳統文化,不讓文化消失。

家族在大馬的第4代,即他唯一的兒子詹拉特(25歲),在理大附近的甘密山一帶開設工作室“Anurak Studio”,推廣泰國傳統武術與藝術的工作室。

除了泰拳,工作室也進行其他文化表演的訓練如古式泰拳(Muay Boran)、泰國雙刀(Krabi Krabong)、孔舞劇(Khon)、泰國傳統皮影戲(Nang Yai),以及泰國宮揚鼓或長鼓(Klong Yao)。

說,該協會參加在檳城舉行的各種活動,包括每年參與喬治市入遺日慶典,以及疫情期間也參與慈善活動。

他說,在大馬的暹羅人,在傳承暹羅文化之餘,尊崇馬來西亞的國家原則,扮演大馬國民的角色。

在發展洪流下,文勒是否能保住他的家?

是浮羅池滑特色

檳州古跡信托會主席梁超明說,是浮羅池滑的特色之一,應該將僅存的房子保存下來。

他說,的房子,也與在檳城生活的暹羅人及其文化息息相關,理應保留此群體的文化,甚至也可利用此特色,促進旅遊業,吸引遊客前來。

“希望新的發展計劃中,能設法保住的房子,讓暹羅人文化有其立足之地,否則,讓這古老的就這麼消失,很可惜。”

檳州暹羅人協會每年都參與喬治市入遺慶典,文勒展示參與證書。

報導:劉可欣
攝影:楊瑞榮

高興
高興
驚訝
驚訝
憤怒
憤怒
悲傷
悲傷
關懷
關懷

浮羅山背

暹羅村

檳州暹羅人協會

文勒

相關文章

425全檳大製水︱ 多區提早恢複水供 浮羅山背卻無“驚喜”

425全檳大製水 | 浮羅山背甘榜出現斷水 市區水壓目前還穩定

最後2民宅拆除 180年暹羅村 走入曆史

檳島市政廳會議| 計劃公巴巴刹設迷你UTC 檳島市長:隻待中央點頭

水供如常 暫不受影響 巴刹食肆 照樣開業

魏子森:持續提升浮羅山背 醫療與基礎設施

本网站将存储和使用您的 Cookie 数据,以改善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
同意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