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脚19日讯)在经历新冠疫情挑战后,柔府真光学校重启了涵盖绿化、再回收和节能等方面的校园环保项目,并首次设立环保站,让全校学生亲自参与可再回收物品的分类,体验环保的乐趣与重要性。

该校校长黄淑田受访时说,自2023年8月掌校以来,她一直致力于恢复学校的环保项目;然而,她也为缺乏一个专门收集可回收物品的空间而感到困扰。
她说,直到去年9月,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她与附近社区环保中心接洽,最终以3000令吉的资金,于去年11月在该校校园建立首个回收站。


黄校长提到,这笔资金来自马来西亚Carlsberg集团赞助主办、《南洋商报》、《中国报》联合主办“十大义演”时,提供的3000令吉奖励金,以鼓励推动环保项目。

她说,该环保站原本需要3500令吉的经费,但获得该社区环保中心额外赞助500令吉得以顺利完成。
她说,该环保站分为4个回收类别,包括电子废料、纸张、塑料及铝罐。他们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分类,让他们亲自参与其中。


黄校长在该校环保老师兼辅导老师王宝宝,以及课外活动副校长许毅杰的陪同下,接受《中国报》访问时如是指出。
她补充,该社区环保中心还赠送一个铁网犀牛模型给该校,学生们可以把宝特瓶盖投进模型中,模型装满后,将成为一间五彩斑斓的摆设。
“此外,也可以选择把收集起来的盖子拿去回收。”
培养学生 节约能源
真光学校注重培养学生有关节能的意识,从小就让他们认识到节约水电的重要性。
黄淑田说,校方会在每周的集会上提醒学生节约能源,并且在教师群组也会提醒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向孩子们灌输这一意识。
“令人欣慰的是,这项教育已见成效,学生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比如离开课室时会主动关闭电灯和电器。”
此外,她说,校方也教育学生有关节省水的重要性。 2024年的大规模水资源短缺成为一堂很好的实践课,孩子们深刻体会到水的宝贵。
“当时,校方要求每个学生准备1.5公升的水瓶带到学校以备不时之需,学生们积极响应,配合得很好。”
她说,虽然最后学校转为线上教学,学生们无需返校,但这一经历仍为他们上了意义深远的一课。
课外活动 设环保时间
真光学校从今年起,规定每一个团体学会,在每一个课外活动中,腾出15至30分钟进行环保活动。
黄淑田举例,童军活动一般上不会涉及环保内容,但可以安排15分钟专门用于环保,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参与环保,因为这关系到每个人的责任。
她也提到,校方在新冠疫情前曾设立环保团体,但新冠疫情后大家对卫生问题较为担忧,环保团体也跟着暂时停办。
“不过,我认为没有必要重新成立专门的环保团体,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让所有团体参与进来,改变活动方向来实现环保目标,而无需单独成立一个团体。”
此外,黄淑田补充,疫情前学校曾有“爱心家长”参与环保活动,但因疫情暂停了这一项目。随着情况恢复,她将重新启动“爱心家长”计划,共同推动学校的环保工作。
盼学生从内心 响应环保
黄淑田指出,校方目前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例如,学校曾参与宝特瓶回收竞赛,每个学生收集20个宝特瓶后,可获得一个盖章,累积一定数量后可兑换小礼物。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们能真正从内心响应环保,而不是单纯为了奖励而参与。”

黄淑田还提到,学校在2024年首次参加槟城绿色机构举办的宝特瓶回收比赛,最终成功收集到1006公斤的宝特瓶,并获得奖项。校方也参与配合农历新年而举办的饮料盒回收比赛。
“校园内落叶较多,我们也制作了一个网袋,供校工打扫后将落叶收集,经过自然腐化后用作堆肥。”
她也说,校方在2024年配合地方政府在校园内种植150棵树木,进一步加强了校园的绿化。

环保收益 用于日常必需品和设施维护
黄淑田指出,学校环保项目的收益,将用于购买日常必需品、资助学生活动基金,或用于学校设施的维护。
她说,这些环保活动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每个学生都亲身实践环保理念。
她提到,学生们的参与度非常高,给予他们相应的教育指导后,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所有学生都乐于参与这些环保项目。
黄淑田强调,重启环保项目对提升学生们的环保意识至关重要。在该校谢师宴上,许多孩子主动进行塑料和铝罐的分类处理。
“同时,在丢弃无法回收的垃圾时,他们也会妥善分类后处理,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她补充,真光学校的环保项目在过去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曾获得多个环保奖项。然而,疫情后项目逐渐停滞。自她在2023年8月掌校以来,她决定逐步重启校园的环保项目。
报导/摄影:陈明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