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腳19日訊)在經曆新冠疫情挑戰後,柔府真光學校重啟了涵蓋綠化、再回收和節能等方面的校園環保項目,並首次設立環保站,讓全校學生親自參與可再回收物品的分類,體驗環保的樂趣與重要性。

該校校長黃淑田受訪時說,自2023年8月掌校以來,她一直致力於恢複學校的環保項目;然而,她也為缺乏一個專門收集可回收物品的空間而感到困擾。
她說,直到去年9月,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她與附近社區環保中心接洽,最終以3000令吉的資金,於去年11月在該校校園建立首個回收站。


黃校長提到,這筆資金來自馬來西亞Carlsberg集團讚助主辦、《南洋商報》、《中國報》聯合主辦“十大義演”時,提供的3000令吉獎勵金,以鼓勵推動環保項目。

她說,該環保站原本需要3500令吉的經費,但獲得該社區環保中心額外讚助500令吉得以順利完成。
她說,該環保站分為4個回收類別,包括電子廢料、紙張、塑料及鋁罐。他們教導學生如何進行分類,讓他們親自參與其中。


黃校長在該校環保老師兼輔導老師王寶寶,以及課外活動副校長許毅傑的陪同下,接受《中國報》訪問時如是指出。
她補充,該社區環保中心還贈送一個鐵網犀牛模型給該校,學生們可以把寶特瓶蓋投進模型中,模型裝滿後,將成為一間五彩斑斕的擺設。
“此外,也可以選擇把收集起來的蓋子拿去回收。”
培養學生 節約能源
真光學校注重培養學生有關節能的意識,從小就讓他們認識到節約水電的重要性。
黃淑田說,校方會在每周的集會上提醒學生節約能源,並且在教師群組也會提醒老師們在日常教學中向孩子們灌輸這一意識。
“令人欣慰的是,這項教育已見成效,學生們逐漸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比如離開課室時會主動關閉電燈和電器。”
此外,她說,校方也教育學生有關節省水的重要性。 2024年的大規模水資源短缺成為一堂很好的實踐課,孩子們深刻體會到水的寶貴。
“當時,校方要求每個學生準備1.5公升的水瓶帶到學校以備不時之需,學生們積極響應,配合得很好。”
她說,雖然最後學校轉為線上教學,學生們無需返校,但這一經曆仍為他們上了意義深遠的一課。
課外活動 設環保時間
真光學校從今年起,規定每一個團體學會,在每一個課外活動中,騰出15至30分鍾進行環保活動。
黃淑田舉例,童軍活動一般上不會涉及環保內容,但可以安排15分鍾專門用於環保,讓每個學生都能投入參與環保,因為這關係到每個人的責任。
她也提到,校方在新冠疫情前曾設立環保團體,但新冠疫情後大家對衛生問題較為擔憂,環保團體也跟著暫時停辦。
“不過,我認為沒有必要重新成立專門的環保團體,因為我們可以通過讓所有團體參與進來,改變活動方向來實現環保目標,而無需單獨成立一個團體。”
此外,黃淑田補充,疫情前學校曾有“愛心家長”參與環保活動,但因疫情暫停了這一項目。隨著情況恢複,她將重新啟動“愛心家長”計劃,共同推動學校的環保工作。
盼學生從內心 響應環保
黃淑田指出,校方目前通過獎勵機製鼓勵學生參與環保活動。例如,學校曾參與寶特瓶回收競賽,每個學生收集20個寶特瓶後,可獲得一個蓋章,累積一定數量後可兌換小禮物。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孩子們能真正從內心響應環保,而不是單純為了獎勵而參與。”

黃淑田還提到,學校在2024年首次參加檳城綠色機構舉辦的寶特瓶回收比賽,最終成功收集到1006公斤的寶特瓶,並獲得獎項。校方也參與配合農曆新年而舉辦的飲料盒回收比賽。
“校園內落葉較多,我們也製作了一個網袋,供校工打掃後將落葉收集,經過自然腐化後用作堆肥。”
她也說,校方在2024年配合地方政府在校園內種植150棵樹木,進一步加強了校園的綠化。

環保收益 用於日常必需品和設施維護
黃淑田指出,學校環保項目的收益,將用於購買日常必需品、資助學生活動基金,或用於學校設施的維護。
她說,這些環保活動是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全校師生積極投入,每個學生都親身實踐環保理念。
她提到,學生們的參與度非常高,給予他們相應的教育指導後,他們能夠順利完成任務。所有學生都樂於參與這些環保項目。
黃淑田強調,重啟環保項目對提升學生們的環保意識至關重要。在該校謝師宴上,許多孩子主動進行塑料和鋁罐的分類處理。
“同時,在丟棄無法回收的垃圾時,他們也會妥善分類後處理,環保理念已經成為孩子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她補充,真光學校的環保項目在過去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績,曾獲得多個環保獎項。然而,疫情後項目逐漸停滯。自她在2023年8月掌校以來,她決定逐步重啟校園的環保項目。
報導/攝影:陳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