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罗士22日讯)在你的印象中,剪纸是否仍停留在红纸与传统团花图案的印象?其实,剪纸艺术早已突破框架,万象皆可入纸、妙手可化万物。
吉打剪纸艺术家梁观明便以黑色纸张巧手剪出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的经典名作《六骏图》,乍看之下宛如水墨画,别具一格,巧夺天工。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历久弥新,千刻不落、万剪不断,这正是剪纸令人着迷的魅力所在。
现年66岁的梁观明,是吉打州少数坚持发展剪纸艺术的艺术家之一。
她于2011年在机缘巧合下,前往中国天津大学进修时,接触到剪纸课程,自此一脚踏入剪纸世界,并开启了她与剪纸的艺术缘分。
她在接受《中国报》访问时指出,剪纸对她而言充满惊喜与未知的乐趣。“在还没打开剪纸前,一切都无法预测,每个人剪出来的作品也都截然不同,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每个人的刀工与画工不同,有些偏粗,有些细腻,不打开来看,根本无法想像成品会是什麽模样。”

她认为,剪纸艺术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创作上的自由奔放,不拘一格。
“不像有些画作需讲求写实,剪纸反而可以运用夸张的手法,呈现独特的艺术风格。”
谈及初学时期,她坦言最令她头痛的是锯齿状图案。

“这类图形洞口多、纹理複杂,製作起来相当困难,但如今这些挑战早已不再难倒我,反而成为创作乐趣之一。”
梁观明补充,只要能画出来的图案,就能剪出来。
她说,剪纸也不仅限于一种颜色,可运用套色技术,让剪纸变得更为亮眼。

梁观明学习剪纸后,其丈夫杨锡云也深受影响,爱上剪纸,让杨锡云笑言,他是梁观明的学生。
杨锡云(76岁)透露,他在退休前经营修车厂,当时他还没退休就开始在学习剪纸,更拿到修车厂去学习。
“有顾客看到后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做粗工的人,也能剪纸这类细致活。”

他说,对剪纸有兴趣是因为剪纸能够带给自己惊喜,如对折起来剪团花,打开之后才能看到自己的成品,对他而言是一个惊喜。
他笑言,虽然本身只上学至六年级,但却教过许多大学生。
“有些大学在举办活动时,会受邀我们夫妻去进行剪纸活动,我们也会教学生如何剪纸。”
梁观明透露,有时会有商家委託他们为其商标设计剪纸,这让她感到压力,商标非寻常图案,如同品牌之魂,不得随意更改。

在访谈过程中,梁观明不禁感慨地歎息,遗憾许多大马人至今仍未真正理解手艺人的价值。
她指出,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必须建立在合理的付费机制之上,唯有如此,手艺才能长久生存,这也是无数手艺人的共同心声。
“手艺人也是需要生活的一群,在国外,若没有相应的酬劳,手艺人根本不会接受邀请。”
她坦言,早年初次受邀参与活动时,自己尚不清楚手艺人其实是可以收费的。直到后来遇到一位同样是手艺人的魔术师,才得知这项规则。

她感谢对方的提醒,也因此更明白了自己身为手艺人的价值与权益。
她坦言,虽然同样是中华文化,但剪纸和书法相比,后者是更受到欢迎。
她指出,她近来也在学习书法,因书法可与剪纸结合,创造出更有创意的作品。

从2011年对剪纸一窍不通,到今日成为剪纸手艺人,梁观明走过的这段旅程,是一条不断学习、坚持与热爱交织的道路。
她回忆道,当初在中国仅上了3小时的剪纸课后,就被这门艺术深深吸引。课程结束后,她立刻向老师购买了剪纸书籍,回国后更自行添购各类相关书籍,并透过网络资源自学技巧。
“有时报纸上也会刊登剪纸图样,我也会照着练习。”

由于当时在大马接触剪纸的人不多,梁观明大多靠自己摸索与实践来提升技艺。
她坦言,当年愿意学习剪纸的人屈指可数,但如今情况已有所改变,学习者逐渐增加。在行动管制令实施前,她甚至曾开班授课,将剪纸技艺传授给学生。
梁观明说,剪纸也不必局限于传统,可以多元化,如她可以根据节庆剪,如圣诞节可以剪出圣诞铃铛,既应景又充满创意。

谈到一次难忘的经历,梁观明分享道,2017年她与丈夫前往伦敦探望孩子,并在当地短暂居住了两个月。
她说,因生活略显单调,孩子便为他们安排,在伦敦华人社区中心开设一个为期8堂的剪纸课程。
她说,课程大受欢迎,吸引了众多当地居民与华裔参与。
”虽然那次教学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但直到今天,该中心仍不时联繫我们,邀请我们回去再度开班。”
梁观明指出,如今不少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的庙会与民俗活动,常会邀请他们前往设摊。他们不仅展示剪纸艺术,亦会在现场亲自指导民众动手体验
她透露,曾有主办单位特别委託他们创作剪纸作品,并将这些图案印製于木板之上,再切割成型,别具巧思。
报导/摄影:洪卉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