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簡
APP
主頁 > 今日北馬 > 吉玻

中華文化

剪紙

文 文 文

梁觀明:創作不拘一格 剪紙藝術 總帶來驚喜

(亞羅士22日訊)在你的印象中,是否仍停留在紅紙與傳統團花圖案的印象?其實,藝術早已突破框架,萬象皆可入紙、妙手可化萬物。

吉打藝術家梁觀明便以黑色紙張巧手剪出中國現代畫家徐悲鴻的經典名作《六駿圖》,乍看之下宛如水墨畫,別具一格,巧奪天工。

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曆久彌新,千刻不落、萬剪不斷,這正是令人著迷的魅力所在。

現年66歲的梁觀明,是吉打州少數堅持發展藝術的藝術家之一。


她於2011年在機緣巧合下,前往中國天津大學進修時,接觸到課程,自此一腳踏入世界,並開啟了她與的藝術緣分。

她在接受《中國報》訪問時指出,對她而言充滿驚喜與未知的樂趣。“在還沒打開前,一切都無法預測,每個人剪出來的作品也都截然不同,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每個人的刀工與畫工不同,有些偏粗,有些細膩,不打開來看,根本無法想像成品會是什麽模樣。”

梁觀明(左起)和楊錫雲使用剪紙技術剪出人像,一個剪出北馬華樂之父,一個則剪出中國近代革命家孫中山。

她認為,藝術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其創作上的自由奔放,不拘一格。

“不像有些畫作需講求寫實,反而可以運用誇張的手法,呈現獨特的藝術風格。”

談及初學時期,她坦言最令她頭痛的是鋸齒狀圖案。

牆上掛著的《六駿圖》,不仔細看還真以為是水墨畫。

“這類圖形洞口多、紋理複雜,製作起來相當困難,但如今這些挑戰早已不再難倒我,反而成為創作樂趣之一。”

梁觀明補充,隻要能畫出來的圖案,就能剪出來。

她說,也不僅限於一種顏色,可運用套色技術,讓變得更為亮眼。

楊錫雲剪出中國少數民族的剪紙,是他的得意之作。

梁觀明學習後,其丈夫楊錫雲也深受影響,愛上,讓楊錫雲笑言,他是梁觀明的學生。

楊錫雲(76歲)透露,他在退休前經營修車廠,當時他還沒退休就開始在學習,更拿到修車廠去學習。

“有顧客看到後很驚訝,沒想到一個做粗工的人,也能這類細致活。”

梁觀明(左起)和楊錫雲剪出各式剪紙,百家姓和12生肖更會在廟會上售賣。

他說,對有興趣是因為能夠帶給自己驚喜,如對折起來剪團花,打開之後才能看到自己的成品,對他而言是一個驚喜。

他笑言,雖然本身隻上學至六年級,但卻教過許多大學生。

“有些大學在舉辦活動時,會受邀我們夫妻去進行活動,我們也會教學生如何。”

梁觀明透露,有時會有商家委託他們為其商標設計,這讓她感到壓力,商標非尋常圖案,如同品牌之魂,不得隨意更改。

在短短的時間內,梁觀明手上的紅紙就變成了一個花瓶。

在訪談過程中,梁觀明不禁感慨地歎息,遺憾許多大馬人至今仍未真正理解手藝人的價值。

她指出,文化的延續與傳承,必須建立在合理的付費機製之上,唯有如此,手藝才能長久生存,這也是無數手藝人的共同心聲。

“手藝人也是需要生活的一群,在國外,若沒有相應的酬勞,手藝人根本不會接受邀請。”

她坦言,早年初次受邀參與活動時,自己尚不清楚手藝人其實是可以收費的。直到後來遇到一位同樣是手藝人的魔術師,才得知這項規則。

梁觀明示範如何剪紙。

她感謝對方的提醒,也因此更明白了自己身為手藝人的價值與權益。

她坦言,雖然同樣是,但和書法相比,後者是更受到歡迎。

她指出,她近來也在學習書法,因書法可與結合,創造出更有創意的作品。

剪紙不是隻有一種顏色,運用套色技術,剪紙也能變得多彩。

從2011年對一竅不通,到今日成為手藝人,梁觀明走過的這段旅程,是一條不斷學習、堅持與熱愛交織的道路。

她回憶道,當初在中國僅上了3小時的課後,就被這門藝術深深吸引。課程結束後,她立刻向老師購買了書籍,回國後更自行添購各類相關書籍,並透過網絡資源自學技巧。

“有時報紙上也會刊登圖樣,我也會照著練習。”

百家姓變成一大副剪紙,即大氣又好看。

由於當時在大馬接觸的人不多,梁觀明大多靠自己摸索與實踐來提升技藝。

她坦言,當年願意學習的人屈指可數,但如今情況已有所改變,學習者逐漸增加。在行動管製令實施前,她甚至曾開班授課,將技藝傳授給學生。

梁觀明說,也不必局限於傳統,可以多元化,如她可以根據節慶剪,如聖誕節可以剪出聖誕鈴鐺,既應景又充滿創意。

梁觀明的剪紙作品,搖身變成木雕。

談到一次難忘的經曆,梁觀明分享道,2017年她與丈夫前往倫敦探望孩子,並在當地短暫居住了兩個月。

她說,因生活略顯單調,孩子便為他們安排,在倫敦華人社區中心開設一個為期8堂的課程。

她說,課程大受歡迎,吸引了眾多當地居民與華裔參與。

”雖然那次教學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但直到今天,該中心仍不時聯繫我們,邀請我們回去再度開班。”

梁觀明指出,如今不少致力於弘揚的廟會與民俗活動,常會邀請他們前往設攤。他們不僅展示藝術,亦會在現場親自指導民眾動手體驗

她透露,曾有主辦單位特別委託他們創作作品,並將這些圖案印製於木板之上,再切割成型,別具巧思。

報導/攝影:洪卉嬪

高興
高興
驚訝
驚訝
憤怒
憤怒
悲傷
悲傷
關懷
關懷

中華文化

剪紙

相關文章

吉北華小中華文化大彙演 15華小 近500人參與

讓中華文化 藝術 傳承下去 林桂億:需好好培養發展

若無法了解本身文化 孫意誌:中華文化將斷層

本网站将存储和使用您的 Cookie 数据,以改善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
同意
mywheels
人氣瀏覽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