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奖◢ 鸣玉凤”戏班 疫中求存 缺接班人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世遗奖◢ 鸣玉凤”戏班 疫中求存 缺接班人

    (槟城4日讯)操偶师以手指化鬼斧为神工,10根手指灵活操作小木偶,伴随着嘴里独特唱腔吟唱,一人分饰多角演绎经典传奇,让观众随其精湛演绎投入其中,这,就是华人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布袋戏,也有人将之称为掌中戏。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在潮流科技冲击新时代下,仍能掌握个中精髓,同时还以传统布袋戏为职业, 槟城“鸣玉凤”戏班可谓源远流长。由班主祖父创立至今逾90年,目前有3位加起来百岁操偶师领着,在时代变迁中边走边唱,兢兢业业将传统文化不断延续。

    “鸣玉凤”戏班作为文化守护与传承者,近期获得乔治市世界遗产机构认证,班主黄细汉( 70岁)因展现杰出成就和贡献,将知识技艺传授下一代,获颁知识贡献与传承瑰宝奖;搭档蔡素珍(71岁)因掌握技艺知识,在相关专业领域达成卓越大师级成就,而获得大师技艺瑰宝奖。

    摄影:纪允贤

    “鸣玉凤”戏班,是槟城现存为数不多的传统布袋戏剧团。

    “鸣玉凤”戏班足迹遍布北马各地,槟城打铁街巷更记录着戏班历程,挂着“鸣玉凤”招牌老屋子内,装着掌中班戏台丶戏偶丶道具丶乐器等。每当戏班接到演出活动时,就会从里头搬出各式大箱子,用罗厘载着浩浩荡荡到各地巡演。

    然而,当疫情悄无声息降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为戏班带来强大冲击。人们日常活动遭限制,自然不会再有人看戏,因此,“鸣玉凤”进入长达两年“休眠期”。由於演出遭到取消,原本每月需付费800令吉,租借用以置放道具老屋子,也因戏班零收入面临搬迁窘境。

    各式木偶是布袋戏精髓与灵魂。

    疫情影响生计

    黄细汉与蔡素珍接受《中国报》访问时坦言,获得肯定固然感到喜悦,但戏班未恢复正常演出,却让获奖蒙上一层阴影。

    她们都说,对未来不知有何打算,毕竟已休息接近1丶2年,且疫情反复也使演出受影响。

    “我们曾要求减租,但却遭对方回应,说不能租就搬走,之前屋租都是自掏腰包。目前,外面一间屋都千多令吉,没有活实在无法继续贴钱。”

    黄细汉熟练操纵着手中木偶。

    黄细汉仅直言2月原本是旺季,但政府碍於病情严重,并不鼓励进行类似活动,目前仅能唱戏不能搭台演舞台剧。

    “如今布袋戏已不像以往般复杂,有些改良过甚至只需一辆车,用布包裹起道具丶木偶等,就可以到处去开演,不再需要像以前搬很多箱子。”

    蔡素珍与其他操偶师时常需一人分饰多角。

    无后继之人

    传统如何传承对黄细汉与蔡素珍及整个“鸣玉凤”戏班都是大难题,因为年轻人大多对戏班不感兴趣,就连孩子们也都各自有工作,并没有意愿要继承。

    “年轻人没兴趣就不能接下去,毕竟有些人只当戏班为业馀兴趣。但,也有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会在传统剧目加入新元素,相较以前更新潮也更易让人理解。”

    蔡素珍(左)与黄细汉获得乔治市世界遗产机构认证。

    她们坦言,如果有人真心想学习,她们非常乐意传授各种技巧,包括如何做木偶丶唱戏丶操作乐器等,也欢迎有想法年轻人混合新旧元素,她们并不会对新创造感到排斥或反感。

    “以前没电话只能看话本如樊梨花丶虎落平阳等,看了抄起来才做,还需看书做导演,然后要讲戏,互相分配角色,一个人可以做10个人的工。”

    黄细汉(左)与蔡素珍带领着“鸣玉凤”在时代洪流中步步为营。

    戏班有各种难题

    黄细汉与蔡素珍坦言,以前每月可有千多令吉收入,如今面临零收入丶年纪大丶无继承人丶人手不足等问题。

    “我们都70多岁,真要找工也没人要请。演出大型布袋戏时,要找人出演也很大困难,目前只有3个人在做,一个人一直说不同角色,讲不停几乎没得休息,好像疯子般非常累。”

    鸣玉凤”戏班在槟城打铁街巷见证时代变迁。

    “除了唱戏丶操偶还要敲锣打鼓。另一难题是,我们们都老了,若有搭台要爬上爬下,体力活非常喘,还需要抗大木箱子,每次演出都要7丶8箱,而现在只需拿必须品。”

    但,她们却依然抱着坚定的心,为了让下一代有机会认识布袋戏,坚持以传统方式呈现演出,甚至付大笔费用雇罗厘出远门丶请人搭台也在所不惜。

    蔡素珍对木偶可谓如数家珍。

    疫情好转 转亏为盈

    “鸣玉凤”在时代洪流中步步为营,黄细汉希望疫情好转,让她们有较多演出机会外,也希望州政府或有机构可伸出援手,尽绵薄之力为他们减轻房租或生计负担。

    由於布袋戏都是用方言唱戏,因此,较少受到时下年轻人青睐。

    黄细汉(左)与蔡素珍非常乐意将布袋戏,传授给有兴趣学习的年轻人。

    “近几年有理科大学教授,领着一班学生组成破浪布袋戏(Ombak Potehi),将新旧元素融会贯通,并用多种语言呈现,以新潮方式将传统发扬光大。”

    黄细汉与蔡素珍都对该剧团的创新表示认可,希望有更多真正对布袋戏有兴趣的少年人,可以向她们学习后将已是夕阳行业的戏班延续下去。

    唯,她们也强调在学习剧目时,须有心及用心,缺一不可。

    蔡素珍(右)与破浪布袋戏成员林云濠交流。

    报导:李琪雯
    摄影:纪允贤

    ↓↓相关新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