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大年15日訊)雙溪拉蘭新村是最靠近雙溪大年的新村之一,駕車大概需要25分鍾,這個新村與其他同新村不同之處是,村內隻是住宅,而在村外的大街─拉也路,則雲集咖啡店,當中的美食可說是“臥虎藏龍”。
許多大年人非常喜愛當地美食,尤其在周末,還會特地駕車前來尋美食。
拉也路美食眾多,但多數偏向於面食類,經營者是該新村村民。
(拍攝:王伊敏)
“新村呷好料”這回要介紹的是,兩檔經曆3代之久的美食古早味雲吞面,及咖哩飯,還有一家創新的紙包面。
在拉也路的四寶茶餐室內,有一家經曆3代人的古早味雲吞面,雲吞面內還加有自製的辣椒魷魚,非常受歡迎。

辣椒魷魚是老板洪佩蘭的獨門配方,與雲吞面相搭就是絕配,也是當地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
許多顧客為辣椒魷魚瘋狂,有者還特地過來,打包辣椒魷魚就回家與米飯搭配,因此老板經常準備的一大鍋魷魚都提早賣完。
這檔的雲吞面口味眾多,有傳統的雲吞面丶幹辣面丶油面及辣椒面,所有面條都是使用雲吞面面條。


洪佩蘭受訪時說,她最熱賣的是古早味雲吞面,不論老人小孩都喜歡,年輕人則喜歡帶有辣味的面類,如幹辣面及辣椒面。
她說,辣椒魷魚是跟著顧客喜愛自由加料,價格方面則是加料另計。
洪佩蘭是從姑姑那裏接手雲吞面,而姑姑則從家婆那接手。
她說,現在其兒女也在協助打理面檔,未來將會傳給他們。

傳承3代咖哩飯
在拉也路,有一檔已傳承三代人的著名咖哩飯,也是附近居民,從小吃到大的早餐之一。
該檔咖哩飯的配料有長豆、包菜、豆蔔 、咖哩雞、馬鈴薯、雞蛋及江魚仔,份量非常足,如果覺得不夠,還可以另外加料。
所有的配料都是老闆黃世文及太太李月貞親手準備,每日使用新鮮食材烹煮。


李月貞說,咖哩雞都是提前醃製,比較入味,而且隻賣最嫩的部位雞腿肉,因此就算遲來的顧客,也不怕雞腿肉提前已被挑完。
該咖哩飯另個吸引配料是江魚仔。這些江魚仔在油炸後,撒上自製的調味料後非常香,且還能保持長久的酥脆度,雖然已是咖哩飯的配料之一,但許多顧客還要求另外加料。


李月貞強調,烹煮的咖哩汁並沒添加椰漿,隻加入咖哩香料及醬料,味道就已經非常香濃,而辣度絕對是大眾可接受的辣味。
她說,咖哩飯是早期最早售賣的食物,從家公及家婆經營時,就已經有賣咖哩飯,目前還有售賣其他麵食。
“雖然我們賣的食物選擇多,但不會為了減輕工作,而重複使用剩下的湯汁及食材,有時賣不完的配料,都會自己吃或者給人,保證每日售賣的都是新鮮食物。”
創新紙包面 越包越入味
除了兩檔經曆3代之久的美食,當地人也介紹,還有一家創新的紙包面。
紙包面的面條是雲吞面面條,之所以叫紙包面是因為把面煮好後,使用防油紙打包,而不是打包在一般的裝面塑料袋。
老板黃良榮說,紙包面可耐放長達8小時左右,即便放了一段時間後,面條也不會發漲,若想留隔天才食用,可以直接放入冰箱,食用時再加熱即可。


紙包面的配料有叉燒丶豬油渣丶獨特秘方醬汁及蔥花,所有配料及面條包,在防油紙內越包越入味。
黃良榮說,所有的食材都是早上才準備,保證新鮮,且不添加味精吃得放心。

這檔紙包面面食攤已經營業39年,去年自創出紙包面後,深受大眾歡迎,尤其周末及公假人潮較多,顧客可至電預定,避免提早賣完白跑一趟。
雙溪拉蘭新村背景
提到雙溪拉蘭新村,必然記得林連登這名開拓功臣,他於1916年開辟雙溪拉蘭市區,之後從事各行業飛黃騰達後,對雙溪拉蘭經濟發展及教育做出巨大貢獻。
當時,英殖民地政府為了阻止,郊區華人與森林中的共產黨遊擊隊接觸,便將居住在郊外的華人聚居起來,成為現在的新村。
林連登是在24歲時,從中國到馬來西亞生活,他早期南渡時隻是一名苦工,後來開始經商,從事農業丶園丘丶糖業丶米較丶酒廠等而致富。

他積極參與公益事業丶提升雙溪拉蘭經濟丶對華教更是慷慨捐獻,雖然已經曆逾百年,但雙溪拉蘭新村居民,依然銘記這名功臣。
早期,在雙溪拉蘭新村外大街上的兩排戰前店屋,是林連登產業,而兩排店屋中間道路名為“連登路”,在國家獨立後被更改為拉也路。
目前該路上的兩排店屋有許多咖啡店,且都是大受歡迎的美食。

雙溪拉蘭新村村長張慶隆(49歲)指出,該村裏共有200多戶居民,以前村裏隻有華人居住,後來因年輕人到外坡工作後,把父母也接到外面居住,便把房子賣給友族。
“目前新村居民當中華裔占90%,友族同胞占10%。”
福德祠兼華人義山委員會會長林傌鴻指出,福德祠及中華學校是雙溪拉蘭最悠久曆史,並保留到現在。
他說,當地青年較早前曾成立義務消防隊,並提供隊員訓練,但一直苦無資助,數年後就解散,相當可惜。

報導/攝影:王伊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