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年糕 戶外一起製作 賣你多元年糕
還有數天便是農曆新年,居林新西園大路邊一新春檔口近來忙得團團轉,華裔檔主與印裔員工趕製年糕應市之際,一旁椰漿飯檔巫裔小販,時不時就來加入幫忙做年糕。
一鍋接一鍋的年糕蒸熟,鍋蓋掀開,香氣四溢,這被檔主老闆隨口取名為“多元種族年糕”的華族傳統年糕,糕香味裡頭不隻代表了五穀豐登,更有與他族分享製作年糕的意義。
拍攝:羅健傑
更特別的是,檔主林財達(41歲,來自居林)是在街邊的攤檔遮棚底下,直接公開式製作年糕,打破一般傳統認為做年糕時“閒人勿近”的禁忌印象,這點就連到來協助林氏的巫裔小販也覺得“反傳統”。

林氏每年都會應節擺賣年糕和年柑,如此有7年之久,與隔壁經營有20多年的椰漿飯檔為鄰,巫裔小販仄瑪哈妮(56歲,來自居林)時不時就過來義務幫忙,與林氏的印裔穆斯林員工希爾米(21歲,來自居林)一起做年糕。
林財達受訪時認為,各族齊製年糕體現我國多元社會,早前他拍了些照片上載社交媒體,並非要宣傳檔口,而是純粹分享年糕可公開製作;但,卻也因畫面呈多元之美,引起網民的轉發和分享。


“我相信很少人有機會看到年糕的製作,因此在外製作年糕也有機會給大家看見,懂得年糕是怎麼製作的。”
他說,他知道做年糕有傳統禁忌,即一般不允許外人,隨便進入廚房觀看,深怕說了不該說的話,年糕做了不美、生孔或不熟。
“我一開始做是半信半疑,親自做後就覺得與其說是禁忌,不如說是火候的控制不當導致品質受影響。”

希爾米:有幸參與製作
為林財達打工的希爾米說,他已第4年製做年糕,並按老闆的指導和吩咐,參與攪拌、蒸製等年糕的製作。
靠近新年,雖然顧客最後一分鍾趕買貨,但他們並不急著做,堅守傳統製法,一鍋做好就賣,賣完再做一鍋。


林財達說,一鍋可製逾百個年糕,一鍋需耗用16個小時蒸製,因此趕貨期間,他22小時都要在攤檔看守火候。
另外,他認為,以前年代做年糕時,由於是起火燒柴蒸製,火候必須控制得當,火勢太大或太小,都會影響年糕品質,因此與禁忌無關。
其妻黃群媄(35歲)說,年糕手藝傳自婆婆,依據傳統製法,在製作上也使用白糖加入,而不是適用數小時就能看見色澤的黃糖。
她說,巫、印裔顧客都有光顧其檔,知道其成分及吃過年糕者,都會回頭光顧。

年糕不易做 仄瑪哈妮:過程有趣
仄瑪哈妮坦言,製作年糕並不容易,尤其是要把香蕉葉放置在鐵罐裡,若做得不好就會有破漏,這點需要功夫。
她品嚐年糕後發覺口感好,味道香,但把這甜甜的年糕,混入蕃薯做成炸年糕更美味。
她想起,以前在甘榜生活的年代,華裔製作年糕時,按照傳統老人家的說法,都不允許別人進入廚房觀看,有禁忌之說,因此林財達在外製作年糕的方式較特別。

除此以外,以她對糕餅製作的認知大有不同的是,她發現年糕的製作沒有加入椰漿,隻是簡單的糯米和白糖等,年糕切片,炸年糕。
雖然製作年糕看起來不易,但參與製作卻讓她覺得有趣,如有機會,她也想做年糕。仄瑪哈妮的檔口,也經常會配合各族的節慶販賣不同的糕餅,而這一次她的攤檔桌上,就擺賣著黃梨酥。
報導/攝影:羅健傑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