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10月了,與病毒共存的日子也逼近了。市政廳也在這個月開始實行的“綠色社區”倡議,包括巴刹不會在全面關閉,隻有確診的販商需要隔離和治療。這倡議也是朝著“與病毒共存”方向。
根據專家說法,新冠肺炎病毒是會一直存在。因此,我們都必須學習如何在有病毒的環境下,恢複日常生活,這是很大的挑戰,畢竟我們好不容易在行動管製令下,學會如何“避開”病毒逾1年半時間,突然必須轉方向,這又要重新學習。
隨著我們進入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階段後,我們的抗疫也進入另一個模式,過去的新常態固然要繼續遵守,甚至要更嚴守。除了過去的新常態,Endemic階段後,我們也要學習額外的幾個新常態,包括避開人潮、選擇戶外活動、盡量使室內空氣流通。
既然病毒不會消失是一個事實,那麽我們也不可能一輩子不出門,可是在有病毒存在的環境中,出門感覺就像買馬票碰運氣,隻是不是碰好運而已。於是,我們就要習慣當新冠肺炎為流行感冒,唯需要更高防備的感冒,比如有症狀就要檢測、身體不妥就要求醫、被感染就要自我隔離。應對冠病流行病的門檻,絕對是比我們過去普通傷風感冒來得高。
其實,與病毒“共存”這樣的說法,似乎有被逼要與病毒一起生存的感覺,雖然這個是事實;但我希望用與病毒“共舞”的形容詞,因為這樣看起來像是和病毒一起輕鬆的過生活,少了壓力感,即便這是很阿Q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