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羅士打12日訊)百物價騰,新學年開學日和農曆新年接踵而來,治安不靖,女性避免穿金戴銀及面對連鎖金店巫裔經營者以薄利多銷和幸運抽獎策略加入市場搶灘三大因素,造成吉打和玻璃市超過百間華裔金鋪,面對嚴峻考驗。
部分金商已轉型,改經營當鋪生意;另有許多金鋪基於劫案發生和後繼無人下,結束營業。
其中最明顯見證是,九十年代,亞羅士打馬來郵街約有十家的金鋪,是各族人士選購金飾的天堂,又有金鋪街之稱;隨著金鋪劫案發生和後繼無人困境,已失去昔日風貌,如今只剩兩間金店。
吉玻金鑽珠寶商公會主席林洪幸接受《中國報》專訪時指出,面對由巫裔經營連鎖金店加入戰圍,讓傳統華裔金店業者生意額大受影響。
他舉例,金價每克市價約158令吉,而成本是155令吉或156令吉左右,但是友族連鎖金店卻能壓低價格至每克153令吉80仙出售,甚至推出麥加旅遊和幸運抽獎拉住消費群,令業者生意大受影響。
理事伍順成指出,除了12月是學校假期和結婚佳節,外坡遊客回鄉度假稍為帶動金飾生意銷量,邁入明年1月新學年和農曆新年,家長錢包大出血,金鑽珠寶商生意將下降,跌了20至30%,料在明年3月後才能回揚。
他說,因劫案時發生,女性出街已沒穿金戴銀,以及市場經濟低迷,造成金店生意額下滑。
他舉例,馬來郵街金鋪多數因劫案和子女皆是專業人士,在無人接手下,不再經營此業。




付超過千令訂金,一年後才取金
伍順成指出,在百物通膨下,消費群皆縮緊腰包,不作額外花費;有者甚至付了超過千令吉訂購金飾,卻在一年後才回來取金飾。
“我們雖有權力取消相關訂單,卻沒有這樣做。”
他說,這些消費群付了千令吉訂金,卻基於要用錢而展期取貨,顯見市場低迷。
他說,以前的巫裔消費群喜愛穿金戴銀,在稻田收割後會購買金飾保值,而今卻沒有此風氣。
他說,過去,巫裔消費群手頭多餘金錢,會賣掉舊金飾,換取價值更高的金飾,但現在卻是要求金店業者稍為修補金飾再佩戴,不再多花費。
受詢及新年金飾銷量,他認為不樂觀,因開學和新年都要花費,華裔也不流行新年買金保值。
林洪幸說,市場上仍有豪客以計萬令吉買金而面不改色,至於華裔以“土豪”方式購買金飾風光辦婚禮或當嫁妝,則賣少又見少。
他說,今日,金鑽行業已非華人業者壟斷,業者也需要根據時代的變遷作出調整,希望未來年輕人接班後可作出改革,避免在發展洪流中被淘汰。


含欺詐成分
“我不會去跟隨友族賣金的那套銷售模式,對我而言,那有欺詐成分。”
在雙溪大年大街經營金店的一家業者接受《中國報》詢問時指出,他不否認友族金店確實有讓華裔傳統金店面對顧客流失。
“我們這些老字號,靠的是信譽,顧客也都是常客。”
他說,友族金店為了競爭,透過廣告打出的優惠金價(每公克)甚至低於成本,但造工費暗地裏調高數倍。
“如一枚金戒指,一般用金約3公克,我們的金店的工費就收40至50令吉,但友族金店則收了約120至130令吉。”
他說,有時候,一條項鏈的工費,在華人傳統金店是收費200令吉,但友族金店則收費接近1000令吉。
他說,也有巫裔顧客光顧這些友族金鋪後,把金飾和收據交給他看,經過他解釋後才知道原來所謂“優惠”的金飾品,根本不便宜。
雙溪大年大街共有5間華裔經營的金鋪,大部分都是數十年的老字號,至於由巫裔業者經營的金鋪共有6間,另有一間是由印裔業者經營的金鋪。
陳泮洋(41歲,新成金鋪東主)
相信友族金店是仿效泰國經營方式,壓低價格至跟成本差不多或一樣,然後再通過加工或工錢等其他服務,賺取盈利。
連鎖店的經營模式和傳統的金店不同,他們通過多款、新款的金飾來吸引顧客。
我們的金店大多是做巫裔的生意,因此為了與巫裔金店抗衡,有時也必須降價。

伍順立(58歲,金益金鋪東主)
一些巫裔金店為了吸引顧客上門購買金飾,以低過成本的價格出售金飾,再從人工費抬高價格。
金飾價格可能是1000令吉,但是他們售賣800令吉而已,而人工費原本大約隻需20至30令吉,他們則可以抬高至80令吉以上。
如今,經濟不景氣,再加上治安敗壞,許多人都不敢穿真金出街,因此也減少購買金飾,除非是結婚時,各族都會選擇購買金飾。
如今金飾業難做,因此我也慢慢轉型,專做當店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