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走訪了華玲打活的公民華小,這所學校共有28名學生,隻有1名華裔學生。
鄰近的傌佬巴林園培智華小,全校15名學生,也隻有1名華裔學生,但這所學校已有遷校計劃,因此無需過愁。
與雙溪大年距離不及10公裏的知甘峇都平民小學,今年接連第二年迎來零華裔新生,新生清一色是非華裔;瓜拉姆拉和鉛縣的十七碑培英華小和高打瓜拉姆拉訓蒙華小,今年也清一色是非華裔新生。
吉北區有3所華小,都隻有1個華裔新生,華裔和非華裔新生的比例,有1對1,有1對11,也有1對19。
至於吉南,也有2間華小即雙溪穀公民和麻坑新中學校,今年都是非靠華裔新生撐場。
今年,霹靂州出現全國第一間完全沒有華裔學生的華小,我估計明年起,吉打也將開始出現無華裔學生的華小,然後數目會逐年增加。
當微型華小發展至非華裔比例越來越多,大多華裔家長也幾乎會把孩子轉送大型華小,主要是認為繼續留待微小,或會耽誤孩子的學習。
至於在微型華小就讀的友族,確實是因為家長對華小教育的認同,或看重中文的前景,其實很多友族是背負著自己族群“異樣眼光”的壓力,將孩子送入華小的。
然而,華社對於友族就讀華小的看法,有時會自相矛盾,如是大型學校,有人就擔心學校表現可能被拉低,但對於微型華小,若沒有非華裔生,恐怕很多華小早就關門大吉。
我看到這類微型華小的校長老師,在大多數孩子毫無中文底子的逆境中,還是堅守崗位,盡心盡力教好孩子,讓人敬佩。
然而,我希望教育部能關注類似微型華小的師資需求,尤其是類似非華裔居多的微小,其非華裔生並不具備學習環境的優勢,加上偏郊地區幾乎沒有補習班可上,學校就幾乎他們唯一的依賴,在微小落實複級班,隻會讓非華裔孩子在微型華小的學習更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