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打董聯會呼籲各華小,堅守以母語為行政語言,避免華人特質轉變。
該會更強調,若華小一至三年級的校本評估報告以馬來文書寫,最終會影響華小的本質,也是華小變質的開始。
這意味著,現今的華小除了面對希盟政府,或重啟英語教數理政策 而帶來的變質危機,如今再面對行政語言改變,而潛在的變質風險。
難道希盟掌管下的教育部,尤其是自認為有史以來最好的教育部副部長張念群,不知道華人社會,對華小、華中及獨中的敏感性?
難道希盟華裔領袖,特別是國陣時代,教育部稍有一點“小動作”,就會召開記者會或發文告,為華小“仗義執言”的行動黨領袖,看不出華教人士的擔憂?
張念群被記者詢及這項“轉變”時,她說,教育部有準備華文及澹米爾文版本的校本評估報告,校方可決定派發哪種語言的報告給學生和家長。
當被問及,如何確保各華小都為家長準備華文版本的校本評估報告時,這位有自認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副教長又說,“這是校長(決定)的!”
球,她踢給了華小校長,但同一天,董教部發文告說,根據各州華小的回饋,他們拿到的報告,隻有馬來文版本,教育部也不曾告知,會有中文及澹米爾文版。
說法有兩種,但真相隻有一個。
根據張念群的說法,校長可以派哪個版本的報告給家長,但讓人感到疑惑是,在野時多次因為不利華小的教育課題,與華教人士同聲同氣的張念群,難道看不出即使讓校方(華小)決定派哪一種版本的報告,也會引發華教人士擔憂華小變質?
作為比馬華副部長更關心華小的希盟副部長,幾時變得這麼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