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大封鎖下,雖然餐飲業被允許營業,但是由於不能堂食,再加上很多白領一族都居家上班,飲食業生意大受影響,尤其是小販叫苦連天。
不允許做生意,完全無生意可做;但允許做生意,卻少生意可做,這就是餐飲業者的苦衷。不過,相信不少飲食業者抱著“少做好過沒得做”的心態,所以就硬著頭皮開店做生意。
在現在疫情嚴重之際,可以說是國民需要大團結時刻,也是互相幫忙的時候。要經濟複甦,需要有消費,尤其是現在經濟活動大部分停擺,消費不能因此也停止,這是很簡單的經濟學。
可是,如果業者希望民眾支持、交關(光顧)他們,業者需要給民眾安心,尤其是飲食業或是和餐飲有關係的行業。如果顧客看到業者連最基本的標準作業程序戴口罩,都無法好好的遵從,試問顧客有信心將自己的健康抵押給業者嗎?
在全國大封鎖落實前後,檳城一些巴刹內的飲食中心因小販確診而暫時關閉。雖然確診者如何被傳染是一個永遠拿不到的答桉,可是這多少令民眾對巴刹的小販中心有個疙瘩。加上不時可看到熟食小販沒有跟著標準戴口罩,比如將口罩拉到下巴,有些還“口無罩蓋”的情況下,三五人在聊天。
除了熟食小販需要給社會一個安心外,送餐員的一舉一動也是看在民眾眼裏。送餐員在等待訂單的時候,是否有戴口罩、保持人身距離?
熟食小販和送餐員的這些看起來是小的動作,但是它卻可能取決了民眾對飲食業的信心與安心。如果熟食小販大喊沒生意,但是先問:你可以讓我安心“交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