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民陸續接種期間,大家的問候語已經不是“你好嗎?”、“吃飽了嗎?”,而是“打了嗎?”、“收到日期了嗎?”、“什麽時候打?”;朋友知道拿到接種日期後,還會說“恭喜”、知道你接種了,還會“like”你,打電話“問候”你。
你可以說,這個現象很有趣或很可愛。其實,這樣的現象是很諷刺,尤其是“收到日期了嗎?”、“恭喜拿到日期”的心態,凸顯了政府在接種速度上的慢,彷佛獲得接種預約是何其幸運,恭喜抽到大獎了。
當民間開始“搶”接種後,每個行業都自稱是經濟前線行業,都通過本身領域向相關部長爭取。國際貿易及工業部(MITI)推出政府與工業私人界合作免疫計劃(PIKAS)、交通部也說要為公共交通領域員工接種、公共工程部通過大馬建築工業發展局(CIDB),也要為建築物工人接種。
這些部長都要為本身管理的領域爭取接種,但真的能做到一個都不能少嗎?都能在短時間讓每個人都接種嗎?
曾幾何時,通訊及多媒體部長和科學、工藝及革新部長也說媒體前線6月開始接種。確實,6月開始陸續有記者接種了,但是卻出現各州記者接種情況不一。看到首都、霹靂媒體前線在一兩周前接種了,檳城媒體前線大部分還是癡癡地等。
盡管有行政議員催促中央盡快讓媒體接種,可是問題是出在中央還是州政府?何以有其他州屬媒體前線接到接種通知,檳州速度卻如此慢?
媒體前線並非要特別待遇優先接種,但是看看媒體前線的工作形態。大官喜歡在疫情期間邀請媒體采訪他們巡察民情,現場又很多跟班,媒體前線根本無法做到人身距離。
大官或許認為自己已接種所以不怕,但是他們別忘記,在某個程度上,他們與媒體前線是命運共同體。媒體前線不幸染疫,而媒體前線接觸大官的幾率也是大,所以媒體前線遲接種,大官也是得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