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旅程”发起人:何雪仙 |
“三轮车夫尤其是年老车夫,是以自己的劳力,有尊严的在自食其力。”
这是“希望的旅程”(A Ride of Hope)计划发起人何雪仙(Priscilla Ho)致力宣扬的,也是她对三轮车夫的敬意。
何雪仙说,她从三轮车夫,特别是70岁以上的年老车夫身上,看到一股力量和毅力,他们虽已年届高龄,每天还是坚韧的为自己的生活努力。


何雪仙是一位游戏治疗师,也是“心灵创意”(Creativity at Heart)儿童与青少年辅导中心的创始人。
她以心灵创意名义,於2021年5月发起“希望的旅程”计划,号召好友及善心人,帮助在疫情期间三餐不继的三轮车夫。
此计划是由民众认购票券,每张50令吉,可换取一小时三轮车服务。民众坐完三轮车就把票券交给车夫,何雪仙每一或两星期会定个时间,让车夫集合在打铜仔街公园,以凭卷换取现金。

何雪仙说,此计划下,车夫是得踩车才有酬劳,行动管制期间没人出来,车夫就空车踩车,此用意是不希望他们觉得被施舍。
“再者,我们希望三轮车及车夫一直被看到,不会被遗忘,每次出车,一定要经过槟榔路丶经过光大,让不管在行政楼的官爷们和市民,都看到他们。”
她一开始预算印刷500张票卷,没料到反应很好,很快就卖完需要加印,最终卖出了1000张票券,筹得5万令吉。
之后,计划获得联昌基金(CIMB FOUNDATION)支持,认购2021年12月至今年5月的票券,价值6万令吉。


三轮车情意结
谈起与三轮车夫的渊源,何雪仙说,本身与三轮车夫们互不相识,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她第一个想到的,是三轮车夫如何生活?
“可能是我小时候坐三轮车去上学的关系,所以对三轮车有一种情意结。”
她说,发起“希望的旅程”计划,除了在生计上协助车夫,同时也传达一个讯息,鼓励人们欣赏三轮车及尊重三轮车夫。
她也强调,三轮车不只是载游客,很多槟城人小时都坐三轮车的。
此外,自此计划启动,何雪仙积极在本身及Creativity at Heart面书推广,并将一班老车夫的资料,包括他们的姓名丶图像丶联络及常驻据点上载,帮他们“打广告”。
她还为车夫们印制“希望的旅程”计划的T恤,每次车夫们穿着这个T恤,浩浩荡荡出车,也起了宣传效用。
希望交通督导员受尊重
在“希望的旅程”计划中,何雪仙特地安排一个“交通督导员”的岗位给一位前车夫Ah Hock。
“Ah Hock因为脚的问题,不能再踩三轮车,於是我作此安排,是希望他受到尊重。”
每次有行程,她就会预先给Ah Hock相关资料,包括日期和人数等,由Ah Hock去张罗三轮车和安排车夫。
她解释,Ah Hock的工作是当有多辆三轮车同行时,负责开路及确保交通安全,只要有特定的车数,他就有酬劳。
“过去,我们办了多次的主题三轮车游,如画家游丶教师游及亲子游等。每次我都跟Ah Hock说,如果没有你看顾交通,就不能顺利完成那麽多趟的希望的旅程。”
她希望能藉此给到Ah Hock信心与鼓励。

筹逾10万令吉
何雪仙回想起来也很惊讶,这一路走来,“希望的旅程”计划为车夫们筹得超过10万令吉。
“当初的一个念头,获得很多热心者的响应,有些甚至跟我素未谋面。”
此外,她很感谢其拥会计师资格的丈夫,帮忙她管账,确保所有账目透明丶清楚。
除了在生计上协助车夫,何雪仙也自掏腰包3000令吉,让车夫在农历新年和开斋节添购新衣,而这桩好事也获得其友人及热心人士的响应。
今年6月,虽然联昌基金的资助结束了,但她与一些好心的朋友,仍继续资助着一部分车夫的房租和生活费,将一直资助下去。
何雪仙说,“希望的旅程”计划结束后,她不打算再去找资金,一切顺其自然。但她会继续写信要求酒店,将三轮车夫服务纳入酒店配套中,好让车夫们继续有收入。
(系列完)
报导:陈丽玉
摄影:陈丽玉/何雪仙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