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旅程”發起人:何雪仙 |
“三輪車夫尤其是年老車夫,是以自己的勞力,有尊嚴的在自食其力。”
這是“希望的旅程”(A Ride of Hope)計劃發起人何雪仙(Priscilla Ho)致力宣揚的,也是她對三輪車夫的敬意。
何雪仙說,她從三輪車夫,特別是70歲以上的年老車夫身上,看到一股力量和毅力,他們雖已年屆高齡,每天還是堅韌的為自己的生活努力。


何雪仙是一位遊戲治療師,也是“心靈創意”(Creativity at Heart)兒童與青少年輔導中心的創始人。
她以心靈創意名義,於2021年5月發起“希望的旅程”計劃,號召好友及善心人,幫助在疫情期間三餐不繼的三輪車夫。
此計劃是由民眾認購票券,每張50令吉,可換取一小時三輪車服務。民眾坐完三輪車就把票券交給車夫,何雪仙每一或兩星期會定個時間,讓車夫集合在打銅仔街公園,以憑卷換取現金。

何雪仙說,此計劃下,車夫是得踩車才有酬勞,行動管製期間沒人出來,車夫就空車踩車,此用意是不希望他們覺得被施舍。
“再者,我們希望三輪車及車夫一直被看到,不會被遺忘,每次出車,一定要經過檳榔路丶經過光大,讓不管在行政樓的官爺們和市民,都看到他們。”
她一開始預算印刷500張票卷,沒料到反應很好,很快就賣完需要加印,最終賣出了1000張票券,籌得5萬令吉。
之後,計劃獲得聯昌基金(CIMB FOUNDATION)支持,認購2021年12月至今年5月的票券,價值6萬令吉。


三輪車情意結
談起與三輪車夫的淵源,何雪仙說,本身與三輪車夫們互不相識,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她第一個想到的,是三輪車夫如何生活?
“可能是我小時候坐三輪車去上學的關係,所以對三輪車有一種情意結。”
她說,發起“希望的旅程”計劃,除了在生計上協助車夫,同時也傳達一個訊息,鼓勵人們欣賞三輪車及尊重三輪車夫。
她也強調,三輪車不隻是載遊客,很多檳城人小時都坐三輪車的。
此外,自此計劃啟動,何雪仙積極在本身及Creativity at Heart面書推廣,並將一班老車夫的資料,包括他們的姓名丶圖像丶聯絡及常駐據點上載,幫他們“打廣告”。
她還為車夫們印製“希望的旅程”計劃的T恤,每次車夫們穿著這個T恤,浩浩蕩蕩出車,也起了宣傳效用。
希望交通督導員受尊重
在“希望的旅程”計劃中,何雪仙特地安排一個“交通督導員”的崗位給一位前車夫Ah Hock。
“Ah Hock因為腳的問題,不能再踩三輪車,於是我作此安排,是希望他受到尊重。”
每次有行程,她就會預先給Ah Hock相關資料,包括日期和人數等,由Ah Hock去張羅三輪車和安排車夫。
她解釋,Ah Hock的工作是當有多輛三輪車同行時,負責開路及確保交通安全,隻要有特定的車數,他就有酬勞。
“過去,我們辦了多次的主題三輪車遊,如畫家遊丶教師遊及親子遊等。每次我都跟Ah Hock說,如果沒有你看顧交通,就不能順利完成那麽多趟的希望的旅程。”
她希望能藉此給到Ah Hock信心與鼓勵。

籌逾10萬令吉
何雪仙回想起來也很驚訝,這一路走來,“希望的旅程”計劃為車夫們籌得超過10萬令吉。
“當初的一個念頭,獲得很多熱心者的響應,有些甚至跟我素未謀面。”
此外,她很感謝其擁會計師資格的丈夫,幫忙她管賬,確保所有賬目透明丶清楚。
除了在生計上協助車夫,何雪仙也自掏腰包3000令吉,讓車夫在農曆新年和開齋節添購新衣,而這樁好事也獲得其友人及熱心人士的響應。
今年6月,雖然聯昌基金的資助結束了,但她與一些好心的朋友,仍繼續資助著一部分車夫的房租和生活費,將一直資助下去。
何雪仙說,“希望的旅程”計劃結束後,她不打算再去找資金,一切順其自然。但她會繼續寫信要求酒店,將三輪車夫服務納入酒店配套中,好讓車夫們繼續有收入。
(系列完)
報導:陳麗玉
攝影:陳麗玉/何雪仙提供
↓↓相關新聞↓↓